原标题:高校跑步接力赛联动学子心,这不是简单复制日本箱根驿传
刚刚过去的两天,堪称“马拉松周末”,除了成绩出众的南马和上马,还有因补给“爆红”的成马。而在大大小小十余场大众赛事之外,一场专属于高校学子的路跑也在上海拉开大幕。
11月28日,中国高校百英里接力赛2020年度总决赛(以下简称“高百”)在上海的松江大学城鸣枪起跑,清华大学最终赢下冠军。
五年前,当这场赛事第一次在中国的高校内举行,不少参与者将其称为“中国版的箱根驿传”,而如今,经过五年的发展和沉淀,这项接力赛已经从“简单的复制”变成了拥有“情怀+科技”特质的校园传统赛事。
奔跑和冲刺瞬间。
五年,抓住学子的心
过去五年,“高百”已经成了中国校园跑圈里最热的话题之一,也是每年高校跑者们的一次大聚会。
从最初只有1个赛站、20多所高校参与,到去年全国范围内设6个分站和1场年度总决赛、超过200所高校参与……“高百”的成功得益于学子们挥洒青春的热血,以及寄托母校情结的情怀。
然而,和大部分路跑赛事一样,这几个月来,“高百”多多少少也受到了疫情的影响。
“我们都很担心,‘高百’会不会也爽约。”这是来自海军军医大学的陈绍宇最真实的想法,“‘高百’在我们心中,是每年最重要的赛事,我们是军校,毕业之后大家要奔赴祖国各地,所以特别珍惜现在能在一起为一个目标努力,为学校荣誉而战的日子。”
话语里不难感受出,短短五年,这场赛事已经抓住了高校学子的心。
清华大学夺冠。
究其原因,除了情怀,还有这场高校接力赛独特的定位和规则——比赛采用长跑接力的形式,赛制为10人乘10英里(约16公里)接力,总距离100英里(约160公里)。整场比赛长达7小时左右,最终所有队员的成绩相加,作为团队总成绩。
可以说,连接所有队友的,是一根被汗水浸湿的绶带。而在疫情影响下,这样的赛事精神内核,反而成了高校学子们驱散心理阴霾的一剂良药。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廉思课题组上半年组织开展了“新冠肺炎疫情对大学生影响调查”,调查发现,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学生也具有普通社会民众的心理状态,如恐慌焦虑、人际交往减少等。
调研得出结论之一就是:抗击病毒,不仅要依靠强有力的防控措施和医疗技术,更需要积极阳光的心态和乐观主义的精神。
“若不是‘高百’,这一年真要寡淡无味了!”这是今年总决赛赢得第三名的北京理工大学长跑队领队王振荣在赛后的感慨。而就如不少卫生专家的呼吁,“希望未来能考虑把运动心理干预做进灾害重建的整体方案中。”
科学防疫,严阵以待。
赛事闪光点:严格防疫+科技创新
就如那些回归赛道的大众马拉松赛一样,“高百”能在今年回归校园赛场,背后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除了学子们对跑步的热情,还有有关方面的坚定和组委会的坚守。
“这场总决赛能够顺利举办,跨越了种种的艰难和不确定。”松江区副区长尼玛普赤就表示,松江区政府始终紧扣“健康上海”的建设目标,全力支持“高校百英里”这一兼具高校文化底蕴和竞技体育精神的大型IP赛事,大力倡导体教融合之风。
而赛事主办方则是将防疫工作尽力做到极致。
“赛事在防疫安全环节上容不得一丝马虎,因此本届高百也是历届以来‘门槛最高’,最为严格的一次。”据赛事主办方每步科技CEO马京伟透露,赛事实行100%“健康码”绿码准入制度,所有参赛选手将进行实名制登记报名。
为保证现场安全,选手和组委会工作人员均需完成核酸检测并提供赛前3日内核酸阴性检测报告,配合科学防疫,保证健康安全参赛。
除了严格防疫,赛事主办方启用了一系列结合科技的创新做法,也是“高百”在各大高校愿意持续参赛的重要动力之一。今年,“高百”就首次推出“云上赛”的形式,以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形式打造多维赛事平台。
在为期四个月的“云上高百”,高校在校生与校友通过线上跑步打卡为母校点亮火炬,助威加油,炬火遍布34个省市,累计参与高校数量达943所,打卡人数逾10万人次。
此外,今年赛事还融入AI智能裁判、智能检录、智能数据查重等创新方式,保证成绩的公平和准确性。
非接触式赛道智能轨迹追踪系统。
为防疫定制的创新办赛、参赛、观赛方式,也延续到了“高百”总决赛——赛事采用运动参数自动识别适配系统,提升赛事安全、专业性,增强观赛互动感,让更多跑者融入“高百”的激昂氛围中。
“上海需要箱根这样级别的赛事,‘高百’任重道远,责无旁贷。”
马京伟表示,“高百”早已不是简单复制“箱根驿传”,而是制造了属于自己的赛事DNA,这也是中国路跑赛事最需要的一种特质。
“即便在疫情的特殊环境下,我们也会坚定地通过各种创新手段让赛事顺利举行。”
责任编辑:贾楠 SN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