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新闻 > 正文

新京报:人体极限别“乱挑战”

原标题:“禁闭挑战”:人体极限别“乱挑战”|新京报快评

“禁闭挑战”不仅让人觉得是哗众取宠,更可能损害到参与者的身心健康,难以让人看到其积极意义。

▲禁闭挑战视频截图。

▲禁闭挑战视频截图。

文|戴先任

近日,在网络平台上有多家公司举办“禁闭挑战”,挑战者须在没有任何电子设备、无任何时间提示、与外界零接触的房间内独自生活30天。如果挑战成功,就能获得5万到10万不等的奖金。

只要“禁闭”30天,还有人好吃好喝供着,就能拿到5万到10万不等的奖金,这样的“好事”让不少“宅男”“宅女”跃跃欲试。可实际上,这钱并不好赚。如“禁闭”挑战活动规定,没有电子产品,没有时间信息,不得与外界接触,挑战者在无窗、有卫生间可洗漱、不能洗澡的写字楼独户内生活满30天,挑战者参加后签订协议允许全程直播。

一个人在没有时间信息,完全与外界隔绝,处于狭小压抑的环境下生活,显然不是一个正常状态。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这样的挑战看似简单,实则可能对身心健康带来很大危害,甚至还可能影响日后生活。正如有心理咨询师指出,在这种特殊的环境刺激下,还很有可能使挑战者患上“幽闭恐惧症”。

虽然组织方设定了一定的参赛条件,比如挑战者自身必须年满20-35周岁,提供市级医院体检健康证明,心血管和脑血管健康证明,以免突发疾病等等,但这样的活动仍然不让人看好。

像马拉松、足球等比赛,还有一些挑战人体极限的运动等等,它们也可能存在一些危险性,但其或是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或是体现人类探险精神、人类智慧等等,都有着明显的积极意义。

像“禁闭挑战”这样反常态的活动,却难以看到其有价值的一面,而这种可能严重影响身心健康的活动面向大众发起,更是增加了危险性。人体极限不能“乱挑战”,更不宜以“全民参与”的形式进行,普通公众显然不具备挑战“禁闭”人体极限的能力。

对于这样的挑战活动,也需要相关部门加强监管,进行规范;公众更要谨慎参与,否则既可能交了“智商税”,还可能对自己的身心带来不可逆的伤害。

责任编辑:贾楠 SN245

胶带、泡沫、纸盒…当快递包装遇到垃圾分类,到底怎么分? 最高欠债近700万!东莞最新一批被执行人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