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新闻 > 正文

北京日报:莫让他们望“机”兴叹!弥合数字鸿沟也是敬老爱老

原标题:莫让他们望“机”兴叹!弥合数字鸿沟也是敬老爱老

北京日报:莫让他们望“机”兴叹!弥合数字鸿沟也是敬老爱老

重阳节来临之际,北京市老龄办、老龄协会发出《智慧助老行动倡议书》,呼吁社会通力合作,帮助老人跨过“数字鸿沟”。

今天,只需动动手指,衣、食、住、行就能被智能手机高效安排。然而,对新兴技术的不会用、不敢用、不想用、不能用,让不少老年人困顿于“方寸之间”。熙熙攘攘的医院里,不会机器挂号只能四处问询;人头攒动的办事大厅中,不懂扫码填表只得东奔西跑;还有很多公园、景点推行线上预约买票,不接受现场现金支付,一些老人只能黯然离开……在大多数人尽享数字红利的时候,我们也不能忘记那些“少数人”。事实上,所谓“数字鸿沟”已经不仅存在于个体感受之中,而逐渐演化为一种社会问题。

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我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整个社会将从轻度老龄化迈入中度老龄化。与之同时,我国还有近2亿的60岁及以上老人未接触过网络。可以说,总有人伴随技术的普及老去,这个过程中,谁都不能永远走在时代前沿,即便是时下“很潮”的你我都可能在某天沦为“落伍者”。这个意义上,我们谈论敬老爱老,除了关注传统的健康、医疗等领域,也应该加上弥合“数字鸿沟”这一项。

粗略来说,至少可以从两个层面发力。一则,诸如政务窗口、车站、医院等场所不能“一刀切”实行电子化,还是要根据实际需要保留人工窗口、现金支付及线下办理渠道,确保操作的最低门槛。今年国庆期间,有网友晒出无锡火车站的一张告示牌,“无健康码由此进入”的温馨提示收获舆论一致好评。二则,可以在社区定期组织“智能手机培训班”等公益活动,帮助老年人跟上时代。

应该看到,许多老年人“人老心不老”,颇具学习热情,只是碍于子女工作忙或不在身边,缺少一个“领路人”。近些年,已不乏地区尝试开展培训活动,不仅场场爆满,而且帮助参与老人找到了许多新乐趣。事实证明,这些举动往往不需要太多成本,只是多想一步、多做一点,就能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面向未来,还是要将这些尝试系统化普及化制度化,这需要相关部门的守土尽责,也需要全社会的热心诚心。让所有老人安享晚年,受益的将是全社会。

撰文:关末

责任编辑:赖柳华 SN244

相关阅读:
刚刚,武汉全城拉响警报! 老年人数字生活报告:一半老年人网购遇难题选择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