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新闻 > 正文

媒体:张培萌撞在社交平台家暴话题的“风口”上

原标题:快评丨张培萌撞在社交平台家暴话题的“风口”上

无论是在社交平台,还是在诸如《脱口秀大会》这样的综艺节目中,家暴话题在当下,有着远超于以往的敏感性,已成为一触即发的公共议题。

10月15日,短跑名将张培萌的妻子张漠寒在社交平台发文,控诉张培萌有包括家暴等“恶行”,并贴出诸多遭受家暴后的受伤照片;张培萌团队随后在回应中称,家暴属无中生有,其妻子性格强势,一直索要最好生活,目前二人家庭纠纷处于诉讼程序中。

张漠寒的控诉文图见诸社交平台后,再次掀起舆论风暴。不少网友对张漠寒的遭遇表示同情,对张培萌的行为进行谴责,尽管张培萌团队作出回应,也并未让大众舆论平息。

↑张培萌与张漠寒图据网络

↑张培萌与张漠寒图据网络

双方各执一词,真相一时难明。但张培萌的确撞在了一个“风口”上——无论是在社交平台,还是在诸如《脱口秀大会》这样的综艺节目中,家暴话题在当下,有着远超于以往的敏感性,已成为一触即发的公共议题。家暴话题总是在无形当中,把人们对两性、婚恋、家庭等方面所隐存的不公与不满融入进来,所以这一话题一旦触发,都容易形成滚雪球效应。

家暴事件包括离婚事件频繁闹上社交平台,是复杂心态和多元诉求使然。首先是社交平台业已形成一个“同仇敌忾”的大环境,2019年,当微博博主“宇芽YUYAMIKA”爆料自己被前男友陈某家暴时,“家暴的人都是垃圾!都是人渣!”成为舆论主流,在此背景下,将受害行为推向社交平台,容易获得网友的无条件支持,由此得到的力量感,更容易帮助受害一方维护自身安全与利益。

网上曝光,已成不少家暴受害者的不二选择,这意味着家暴行为在现实中的干预与疏通渠道,存在堵塞或不畅现象。我国的《反家庭暴力法》于2016年3月1日正式实施,但这个法律武器的运用状况,并没有想象的那样得心应手。一些官方或民间的家暴受害者保护机构,也并未能发挥出全部的能量。在面对家暴事件的态度方面,无论是当事人还是围观者,多还保持着传统的心态:以舆论谴责作为回击,以道德批判作为砝码,重点在于扳回一局,而非彻底解决问题。

世卫组织2017年的数据显示,全球有1/3的女性遭受过身体或性暴力,但报警者不到10%。据美国“国家家暴热线”专家分析:“施虐者通常会很有魅力,尤其是在恋爱开始时。受害者可能希望他们的伴侣会回到原来的状态。受害者可能只想让对方停止暴力,而不是希望这段恋情彻底结束。”尽管多国都出台了《反家暴法》,但通过俄罗斯、韩国等国的数据看,《反家暴法》出台后,家暴事件不降反升,因此,在反思这一现象时,除了要强调法律力量,同时也要从社会、文化与情感等层面的幽微处,寻找到真正可以大幅降低家暴行为的做法。

如果对自身、对婚姻与家庭的价值与意义有着清醒的认知与判断,那么当事人在处理包括家暴在内的事件时,就会做出相对精准的应对措施。但往往人们会受家庭文化、情感惯性等方面的影响,坠入一堆乱麻当中无法摆脱,把家暴事件衍生于网络舆论事件,对于解决问题并无太大帮助。比如这次,张培萌与张漠寒的“家暴风波”无论真相如何,谁的责任更大,两人的工作和生活都会受到重大影响,属于两败俱伤。假设两人当中有一人理性思维很强,懂得如何处理棘手事件,那么两人也能从并不幸福的婚姻中解脱,追求各自的新生活。

尽管诉诸法律是摆脱家暴的有效方法,但这不会阻止诸多当事人仍然会把法律当成最后的甚至是无奈的选择。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除了有相关法律不够细化之外,最根本的原因恐怕在于当事人寻求法律干涉的诉求不够明确、不够坚定。要知道,保护自身的安全与利益,并非只有《反家暴法》《婚姻法》,还有提供“人身安全保护令”的《民事诉讼法》《民法通则》《侵权责任法》等。

当然,消除家暴以及解决婚姻内各种问题,属于全球性课题。在中国,家暴话题频繁成为社交平台上的公共议题,这一现象还会持续下去。或许,直到有一天公众的讨论真正涉及到人性与情感的复杂、敏感与多元,才能真正发现问题所在。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韩浩月

相关阅读:
山东一男子为吓同学将核酸结果改成阳性,被行拘 恐龙基因能使其复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