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新闻 > 正文

媒体:那个伪造清华录取通知书的孩子 不应被如此消费

原标题:那个伪造清华录取通知书的孩子,不应被如此消费

来源:东方网

撰稿|记者卞英豪

昨日,东方网·纵相新闻报道了一则神奇的新闻。

广东湛江雷州一考生花钱伪造了一张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开心的父亲一度打算在村中摆酒庆贺。此后,村干部发现“通知书”中竟然还有错别字,随后叫停酒宴。今日有消息称,这位备受压力的考生选择“离家出走”。

看似荒诞的社会新闻,因为“名校”、“恶搞”等元素刷屏全网。在网络流传过程中,还出现了“老父亲的血压都比他的分数高”等戏谑段子,更是让此事无比吸睛。

媒体:那个伪造清华录取通知书的孩子不应被如此消费

然而,关于这则“热”新闻,仍然还有诸多“冷”思考的空间。例如,我们应当如何看待这位伪造“通知书”的孩子?

显然,对于这个孩子,必要的批评教育是绝不可少的。

任何时候,沽名钓誉、弄虚作假、欺上瞒下都是应当被竭力抵制的,甚至是要有所惩戒的。当前,能在一张国家认定的通知书上造假。未来走出象牙塔,遭遇到来自社会更多元的压力和诱惑,那时,他的诚信能经得住考验吗?

这个答案犹未可知。但至少在发现存有问题时,及时的制止,严厉的教育,适度的处罚,亡羊补牢,犹未晚矣。

关于此事,网友的态度似乎也是大相径庭。有观点认为,孩子说的是“善意的谎言”;还有观点认为,这般愚弄老人是“不孝之子”。

事实上,这两种观点都有些偏激。

“善意的谎言”一说。无论是出于恶搞的目的,还是为了让父亲开心的目的,从结果来看,谎言已对父亲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善意”恐怕无从谈起。从过程来看,与其要花3000元“伪造”通知书,用这些钱用心准备其他礼物给父亲,这样的“善意”难道不香吗?

当然,苛责这位考生“大不孝”似乎也是一种暴力。此事在没有曝光前,或许只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如果没有网传内容的“戏剧性”,这甚至都谈不上是一条新闻。

孩子是否违法,法律自有说法。孩子是否孝顺,家人自有分寸。看客一笑置之即可。过度的调侃,乃至以讹传讹,甚至人身攻击,对这个孩子而言,非但是不公平的,而且是一种伤害。

媒体:那个伪造清华录取通知书的孩子不应被如此消费

另一方面,作为“吃瓜群众”,我们也需要扪心自问:我们社会的价值理念是否正是孩子造假的“催化剂”。

近年来,“唯分数论”正在被逐渐淡化,但这样的偏见要想在人们心中消弭,似乎还任重道远。从这件事上,我们也不难发现,假的清华“录取通知书”,换来的是烟花爆竹;比“血压还低的分数”,换来的却是冷嘲热讽。

高分就一定是全村人的希望吗?比“血压还低”的分数,就是一文不值吗?你我都明白,显然不是。但具化到这件事上,孩子“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的嘲讽声不绝于耳。可是,低分的孩子一定是“癞蛤蟆”吗?清华就一定是那块“天鹅肉”吗?

媒体:那个伪造清华录取通知书的孩子不应被如此消费

理性地来看,孩子有错,但错不至此;孩子当罚,但罚绝不是人身攻击;孩子需要教育,但原因绝不是因为他“分数低”,标准也不是让他“考清华”,而是要学会面对真实的自己。

此外,在这件事上,孩子的家庭也存有问题。

235分和679分的差距,似乎就是孩子和家长沟通的隔阂。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分量。但很显然,“血压高”的父亲并不能因为被骗,而掩盖其对孩子学习情况的陌生。对孩子有信心是好事,但超常发挥400多分的信心,似乎是盲目的。

所以,不仅是孩子要学会面对现实,家长也应该认清现实,舆论也应该反思现实。给孩子一个机会,让其在合适的舞台上找回自己,而不是在冷嘲热讽中迷失自己,在舆论的裹挟中放弃自己。

如果孩子果真离家出走,我们还是真诚地希望,聚光灯能够“放过他”,让他早日回家,读该读的书,走该走的路,大可不必过分苛责。

最新消息:

离家出走男孩已找到

20日,雷州市市委宣传部向媒体证实,此前离家出走的男孩曹某已联系上,他因为意识到自己做错事,前往广东中山一亲戚家,曹某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很愧疚。

相关阅读:
台北发生随机砍人事件 嫌犯砍伤货车司机徒手爬10楼 那个“逃离”现场的“牵狗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