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新闻 > 正文

道滘闸口村吴松、吴立中父子的“军人情怀”:一对父子兵 两颗赤诚报国心

原标题:道滘闸口村吴松、吴立中父子的“军人情怀”:一对父子兵两颗赤诚报国心

道滘闸口村吴松、吴立中父子的“军人情怀”:一对父子兵 两颗赤诚报国心

■吴立中与父亲吴松在东江纵队成立50周年时的合影受访者供图

在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记者采访了来自道滘的军人吴立中,听他讲述一对父子的两代从军经历。吴立中的父亲吴松曾是抗战时期东江纵队的一员,受父亲从军报国精神的影响,吴立中在1980年如愿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阵列中的一员。

从父亲到儿子,二人有着共同投笔从戎的经历,“军人情怀”跨越半个世纪;从战争年代到和平时期,红色基因两代传,他们延续军人本色,用青春热血谱写了对党、对祖国和对人民的忠诚,诠释了新时代最美家国情怀。

父亲投笔从戎后又重新“拾笔”投身教育

1924年,吴松原本出生于粤西一户旧秀才家庭,后来因日军侵华流离失所,最终落籍道滘。在省立艺术专科学校读书期间,他目睹国土沦陷、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于是他毅然投笔从戎,加入东江纵队,奔赴抗日战场。

东江纵队是中共领导的南方抗日武装队伍,条件困难,没有统一服装、没有固定的居住场所、缺乏充足的补给,吃的是树皮、草根和小米,晚上睡在荒山野岭里。

有一次,游击队在太平北郊活动时被敌人发现,半夜便派一个连队来偷袭,游击队员发现后立即撤退,身后子弹在他们头顶上呼啸而过,后方敌人穷追不舍。由于白天缺乏休息,游击队员都十分疲惫。危急关头,东江纵队破釜沉舟,全力反击,最终击退敌人,平安转移出包围圈,保存了革命力量。

新中国成立后,吴松在东莞长安区委当干部。他笃定,要改变国家一穷二白的状况,最重要的还是要抓教育,要培养人才,于是他又重新“拾笔”,投身教育事业,先后担任长安多所学校的校长。

1956年,吴松被组织派到道滘筹办道滘中学,是道滘中学的创始人之一。从教几十年来,吴松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出一大批英才,用实际行动谱写了对党、对祖国和对人民的忠诚。

儿子红色接力“军人情怀”跨越半个世纪

吴立中是吴松的二儿子,从小就经常听父亲讲东江纵队艰苦卓绝的抗战故事,深受父亲从军报国精神的影响。

1977年,吴立中考入广东省土木工程专科学校,学习成绩优异。1980年10月,部队到学校来特招大学生入伍。经过选拔,他如愿成为解放军阵列中的一员。在火红的军旗下,他宣誓成为一名空军特招专业技术军人。

在部队,吴立中负责铺轨道、挖战壕的工作。白天要防范敌人炸施工现场,晚上也防范敌人偷袭营地,时刻充满危险。有一次在抢建地下洞库工程时,敌军一个炮弹打下来,洞库突然坍塌,5名战友当场牺牲。谈到这里,吴立中有些哽咽。“当时我们是含着泪水告别战友遗体的,并向军旗宣誓,坚决完成烈士们未完成的任务。”就这样,吴立中用忠诚和生命一次次圆满完成了上级赋予各项任务。

1982年,吴立中被调回广州军区空军设计院,从事战备工程设计和规划工作,先后担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总工程师、设计院副院长兼总设计师,被授予空军大校军衔,副军级职务,是全军资深的战备工程设计和规划专家,主要担负南部战区空军战备工程设计和规划工作。他还曾获得空军十佳科技干部,被南部战区空军评为第二届“南疆追梦人岗位铸忠诚”先进典型,多次立功受奖,为国防工程建设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回首过去父亲讲述的峥嵘岁月,回望父子二人的从军路,困难连着危险,伴着奉献,但吴立中无怨无悔,每当他看到亲手设计的作品拔地而起,看到参与设计的战备工程更新换代,看到新营区官兵灿烂的笑容。他感到由衷的自豪,深深体会到“自古男儿多壮志,从军报国最精彩”的人生价值。

见习记者刘维佳记者袁健斌通讯员叶月琼

相关阅读:
济南一小区发生命案 一男子疑杀妻后自杀未遂 这就是年轻的慈禧?故宫博物院紧急回应(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