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新闻 > 正文

今年武汉建成区20%将变“吸水海绵”

原标题:今年武汉建成区20%将变“吸水海绵”

两江交汇、长江中下游的武汉,地势低洼,常年洪水位高于城市地面高程,为了破解丰水城市外洪内涝的系列“水问题”,除了排水泵站建设,打通城市排水骨干通道外,武汉还打出“组合拳”,实施城市“海绵化”建设改造,增强城市的“水弹性”。

武汉市海绵城市和综合管廊建设管理站负责人介绍,2016年到2019年,针对易渍水点和区域,弄清雨水路径,全市共划定了258个汇水分区,完成青山和汉阳四新两大海绵城市示范区建设,38.5平方公里的面积实现“海绵化”,288个项目涵盖建筑与小区、城市道路、公园绿地、城市港渠水系等4大类,有效消除6个历史渍水点和3条黑臭水体,改造6400余个生态停车位。

目前,全市正强力推进罗家港、三角湖、后官湖、中法生态城等汇水区建设,结合黄孝河、机场河、南湖等河湖整治,与老旧小区改造、城市更新同步推进,确保今年完成海绵城市建设56平方公里,全市建成区的20%变成“能吸水的海绵”。

市城建局海绵城市和综合管廊建设处负责人表示,海绵城市建设的作用实际上是源头减排,将雨水就地存下来,慢点流走,并对初期雨水实施净化,减轻市政管网负担,实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70%,对应的是24.5毫米的日降水量。“海绵的建设更多的是让‘小雨不湿鞋’,减缓内涝,有效消减面源污染,城市热岛有缓解,对于城市的防涝排渍能起到10%的作用,遇到大雨还是主要靠城市泵站、地下管网等排水防涝体系。”

相关阅读:
武汉海绵改造经受八轮降雨考验 武汉市级防汛应急抢险队伍一级战备迎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