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新冠疫苗呼之欲出,平衡定价成难题
新冠大流行病全球病例的激增使得疫苗推出万众瞩目。一些疫苗厂商即将迎来需求的大爆发。
美国疫苗厂商Moderna和默克周二在国会发表证词时称,如果新冠疫苗获批,那么企业将会追求盈利,这一表态加剧了人们对疫苗在全球可及性的担忧。
疫苗定价:政府和企业间的妥协
“我们不会以生产成本销售疫苗,现在谈疫苗的售价还太早,毕竟我们还没有完全理解它的成本基础。”默克首席患者官朱莉·戈贝丁(JulieGerberding)在众议院的监督调查线上听证会上表示。
目前默克的疫苗还没有进行人体临床试验,慢于Moderna、辉瑞等其他疫苗研发企业。
辉瑞同样表示,如果疫苗获得批准,那么公司将会倾向于在疫苗上盈利。不过辉瑞首席业务官杨宇瀚(JohnYoung)表示:“我们承认现在是非常特殊的时期,疫苗的定价也会反映这一事实。”
印度券商SBICAP分析师纳尔达梅沙(KunalDhamesha)博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大公司建议基于疫苗的成本来定价,但我认为在美国是不太可能的。因为美国的医药费绝大部分由保险负担,这令医药费高涨。可能成本50美元的药品,基于价值的定价会高达5000美元。”
不过与Moderna、阿斯利康等企业不同,辉瑞的疫苗没有获得美国政府资金的资助。对此,杨宇瀚表示:“我们拒绝了政府的资助,主要是因为希望能够更快地推动临床。”7月22日消息称,美国政府将支付近20亿美元向辉瑞和BioNtech购买上亿剂新冠疫苗免费提供给美国人。
强生和阿斯利康则在听证会上表示,只要疫情还在继续蔓延,他们就不会在疫苗上追求盈利。阿斯利康还表示,基于目前与美国的协议,公司提供的3亿制剂疫苗没有赚取利润。
美国罗格斯大学(RutgersUniversity)化学和化学生物教授理查德·埃布莱特(RichardEbright)对第一财经表示:“鉴于政府和政府资金在疫苗研发方面的投入,疫苗的定价应该会在政府和企业之间达成妥协。”
此前新冠药物瑞德西韦的定价已经引起了巨大的争议。吉利德科学公司上个月宣布,瑞德西韦每个疗程定价2340美元至3120美元不等。虽然这一定价在吉利德公司看来是远远低于药物的实际价值的,但也遭到质疑。
美国议员沃伦(ElizabethWarren)和桑德斯(BernieSanders)7月16日公开致信美国卫生与公共服务部长阿扎(AlexAzar),指责特朗普政府在新冠肺炎疫情中给吉利德公司进行数亿美元的“利益输送”。
议员们认为,特朗普政府与吉利德公司签署了为全美提供50万疗程瑞德西韦药物的协议,这将给吉利德带来高达5亿美元的收入,而这笔收入将全部由美国纳税人来买单,而且纳入了很高的保险溢价。
“这意味着吉利德公司在向美国医疗保险机构收取世界上最高昂的价格。”议员们在信中写道,“换句话说,美国私人保险公司以及最终通过保险费用支付医药费的家庭和企业,将比其他国家要多付近800美元。”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医师颜学兵教授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新冠疫苗的价格应该稍高于流感疫苗即可,但是现在看来国际大厂的新冠疫苗上市后的价格会远远高于流感疫苗。国内的情况可能会有所不同。”
谁有生产能力?
目前新冠全球感染病例已经超过1400万人,死亡人数超过60万。大国之间已经开始了一场资源的争夺战。
英国政府周一宣布签署了一项协议,将向辉瑞和法国生物科技集团Valneva购买总计9000万剂的新冠疫苗,如果疫苗证明有效,还将追加订单。不过协议的具体金额没有透露。
疫苗厂商的产能也在不断扩大。阿斯利康表示将会生产多达1亿剂新冠疫苗,辉瑞和德国生物科技公司BioNtech也已经宣布今年年底前就将生产1亿剂新冠疫苗,到明年年底前的产能将达到12亿剂。
“疫苗上市之初的价格估计会比较贵,随着规模化量产能力的提升,后续的价格可能有所回落。”颜学兵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专家表示,疫苗上市之初,全球大部分人仍然无法获得。曾负责SARS和禽流感项目的世卫组织前官员克劳斯·史托尔(KlausStohr)博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世界将会分成两个阵营,有疫苗的和没有疫苗的,一些国家比如美国、德国和英国会在明年年初时候就拥有疫苗,然后用4到6个月的时间在老年群体中普及,但是南美洲的巴西、智利、阿根廷这些国家可能很难得到疫苗,他们会有不同的策略。”
史托尔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新冠病毒相比其他冠状病毒的疫苗研发而言,并没有特别的困难,而且即便是传统的疫苗也可能会有一定的效果,我们已经有不同的开发路径,比如载体疫苗、核酸疫苗等等。”
不过他同时指出新冠疫苗研发的风险。他认为新冠疫苗和其他疫苗最大的不同是,需要在6个月到一年的时间内被大量使用。
“可能同时需要数亿剂疫苗。这就意味着,在疫苗的审批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大规模的安全性测试,因为哪怕是百万分之一的人出现安全问题,考虑到大规模的接种,也会是一个很大的人群。”史托尔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因此必须在对疾病影响的关注和疫苗使用的安全性方面做出平衡。”
他对第一财经表示:“实际上的情况很可能是只有那些有生产疫苗能力的国家才能在大流行病期间获得疫苗,虽然我不希望这样。这也意味着全球需要在大流行病的防治和疫苗储备方面投入更多,从而应对下一个流行病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