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释疫|洪峰过境后如何防疫?专访武汉同济医院感染专家
封面新闻记者柳青
郭威,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感染科副主任
“我个人感觉,今年洪水的预警是比往年都要强的。早在5月份就已有相关报道:今年可能会出现大洪水。就我们医院而言,今年在积极防治新冠疫情同时,专门针对夏季消化道感染性疾病的肠道门诊工作,就做了好几轮布置、督查和推进工作。”
7月13日,长江本轮洪峰顺利通过武汉。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感染科副主任郭威当天接受封面新闻专访时表示,“洪水过后的疫情防控,大家还是特别重视。”
2020年,在经历新冠肺炎疫情高峰之后,武汉再迎洪水考验——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水情监测数据显示,长江汉口站(武汉关)洪峰水位28.77米,峰现时间为7月12日23时。此轮武汉关洪峰水位,居1865年以来第4位,仅次于1954年、1998年、1999年。
据湖北日报报道,截至7月14日9时,长江武汉关水位已涨至28.67米,超警戒水位(27.3米)1.37米,武汉市进入防汛二级应急响应,两江四岸闸口已封闭,防汛形势十分严峻。
水利部副部长叶建春7月13日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介绍,全国共有433条河流发生超警以上洪水,即将进入防汛关键期。
洪峰过后如何做好防疫?洪水是否增加新冠肺炎疫情传播危险?封面新闻专访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感染科副主任郭威。
封面新闻:一般而言,洪水过后容易发生哪些传染病?
郭威:洪涝灾害后,一般卫生条件都比较差,主要三类传染病需要特别注意:第一类是各种肠道传染病。本来夏季肠道传染病就容易高发,因气温比较高,细菌容易滋生。洪涝灾害后,有些死亡动物尸体泡在水里,会成为传染源。洪水也造成经肠道传播的病毒和细菌随水流动,污染环境而更易于传播;第二类是皮肤疾病。洪涝灾害不可避免的会接触到污水,特别是救灾人员,在水中停留时间比较长,容易造成细菌、真菌滋生,容易引发浸渍性皮炎、手足藓、皮肤溃烂感染、湿疹等皮肤疾病;第三类虫媒类传染病。洪涝灾害后,大量积水、蚊虫滋生,容易传播登革热、疟疾和流行性乙型脑炎等传染病。
封面新闻:对于参加防洪救灾的人员和普通百姓而言,应如何做好防护?
郭威:肠道传染病最常见,所以卫生健康部门和家庭要做好消杀工作,及时做好环境卫生。对普通人群来说,吃东西特别要注意卫生。首先要保持手的卫生和清洁。不喝生水,尽量喝相对清洁的水,比如密封桶装水、瓶装水或加热消毒的水。食物要保持卫生,在家加工食物要煮熟、煮透,生熟分开。针对皮肤类疾病,首先要加强自我防护意识,尽量减少接触水和在水中浸泡,或下水前涂抹一些隔水油脂。如果皮肤已受损,要把受伤的地方清洗干净,尽量保持干燥,及时应用皮肤外用药。
针对虫媒类传染病,要做好防蚊、灭蚊、防鼠、灭鼠工作。参加防洪救灾人员,尽量穿长袖长裤,可预先喷洒一些驱蚊剂,以及安装纱窗、使用蚊帐、清空容器积水等防灭蚊措施。
封面新闻:汛期会造成新冠病毒加快传播吗?不论抗洪救灾,还是在临时安置点,人员都相对聚集。在这些地方防控疫情需注意哪些方面?
郭威:总的来说,下雨对新冠病毒传播是不利的。因为新冠肺炎病原体主要经呼吸道传播,如果下雨,可让空气中的飞沫核、气溶胶中的病毒更快沉降落地,这是“有利”防疫之处。
但也有不利之处:在救灾现场或安置点等人员聚集场所,不容易保持相对安全的距离。如果是雨天,口罩容易弄湿,防护效果也会差很多。所以有条件的话,要及时更换口罩,保持口罩干燥。在人群密集地方,尽量保持一定距离,同时勤洗手,室内多通风换气。
封面新闻:今年冬春,武汉医疗机构已经历过“战疫”,为应对汛期,您所在的医疗机构做了哪些准备?
郭威:我个人感觉,今年洪水预警比往年都要强。早在5月就已有相关报道:今年可能会出现大洪水。就我们医院而言,今年在积极防治新冠疫情同时,专门针对夏季消化道感染性疾病的肠道门诊工作,就做了好几轮布置、督查和推进。
现阶段新冠疫情较为平稳,发热门诊病人相对少了。入夏之后,急性腹泻、肠炎和肠道感染等肠道传染病多了一些。我们也意识到洪涝灾害可能对疫情的影响,今年都做好了充分准备。
封面新闻:目前全国共有433条河流发生超警以上洪水,您认为汛期会增加疫情传播风险吗?
郭威:我觉得还是存在风险的。首先,新冠肺炎疫情并没有消失,在国内还有零星、散发确诊病例出现。洪涝灾害后,可能会造成人员聚集、环境污染、饮食卫生条件下降等问题,导致新冠疫情变化性更大。
在应对洪涝灾害时,不要忘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总结起来,还是要注意老三条:第一,戴口罩,特别在人群密集的地方。第二,勤洗手,一定要注意手卫生。第三,保距离,尽可能保持人和人之间的社交距离,真正做到防洪涝和防新冠肺炎疫情“两手抓,两手都要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