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圈”出武汉人的高品质生活
常青路边的绿道。
记者李永刚摄
6月28日,中共武汉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上提出,完善教育、养老、菜场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打造15分钟生活圈。构建微型公共空间(场所)网络,打造10分钟公共活动圈。加大“四馆三场两中心”建设,打造12分钟文体圈。
何为生活圈、公共活动圈和文体圈?这些“圈”将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6月29日,记者从多部门了解到,生活圈、公共活动圈、文体圈将从居民的基本保障、品质生活、艺术熏陶等方面全面提升武汉人的生活品质。
15分钟生活圈
教育养老等基本生活有保障
为了照顾怀孕的女儿,张女士5年前从老家黄石来到武汉,与女儿女婿一起在武昌安顺家园生活。小夫妻平时工作忙,照顾孩子的责任就落在她身上。
湖北省图书馆离家不远,张女士爱带孩子去那里看书,调皮的外孙每次能安静地在那里待上一整天。“图书馆里环境安静,没有手机、电脑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孩子可以专心阅读,增长知识,陶冶情操。”
如今,外孙就读幼儿园中班。“幼儿园很近,每天走路就可以接送,一点都不累。”未来,张女士也不为孩子上学问题而发愁,白鹭街小学、水果湖第二小学、水果湖第一中学、水果湖高中等都在家门口。
在张女士看来,小外孙上学方便只是一个方面,“家人有个头疼脑热的,直接去社区服务中心就医,吃点药、打个针就好了,不往大医院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离她家不到1公里,平时过来看病,10分钟就到了。
晚饭后,张女士会经常和家人步行去沙湖公园散步闲聊,既轻松悠闲,又感觉清凉。
居住在汉口民生社区的彭先生也有类似的感受。他每天都会逛逛人声鼎沸的江汉三路菜市场。市场里,青椒、土豆、猪肉以及各种瓜果蔬菜应有尽有,调味品、水果等也都摆满货架。“下班途中顺便买点菜,非常方便,生活必需品在这里都能买到。”彭先生说。
他是土生土长的“武汉伢”,从小生长于江汉路附近,对这片区域有着特殊的感情。如今,他供职的金融公司也离家不远,每天步行上班。附近中心百货、万达广场等商场云集,“午休时间,只用下个楼,吃喝玩乐购啥都有”。附近交通便捷,走路10分到江汉路地铁站,“去武昌、汉阳见客户,从来没有迟到过”。
张女士和彭先生感受到的生活便捷,正是“15分钟生活圈”规划在生活中的体现。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15分钟生活圈”,即在15分钟步行可达范围内,以方便居民日常生活需求,配备生活所需的购物、休闲、通勤、教育、社会交往和医疗等基本服务功能和公共活动空间,形成安全、友好、舒适的社会基本生活空间。
“15分钟生活圈”主要指向居民的基本生活保障。据了解,2008年我市已开展相关探索,研究武汉市公共设施配套标准。此后围绕各种专项规划,以“均好覆盖、因地制宜”的思路,着手制定相关落实性标准。
2016年,武汉市规划部门基于“15分钟生活圈”理念,进一步研究制定社区规划标准;2018年制定《建设“15分钟生活圈”实施行动指引》,作为新一轮总体规划的8大实施行动计划之一;在最新版武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又明确提出在全市实现“15分钟生活服务圈”的建设目标。
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称,在《建设“15分钟生活圈”实施行动指引》中,针对老旧社区提出“提改增补”策略:提升现有设置利用水平;改造利用局部微空间;增加动静空间的功能联系;有条件地区新增邻里中心,结合现状用地条件,补充各类缺口设施。针对新建社区采取“集中布局、一站配齐”方式,打造涵盖养老、体育、医疗、文化、菜场、社区管理等全功能的邻里中心,“一个可以能满足‘15分钟生活’需求的城市,才是具有吸引力、有魅力、有温度的城市”。
10分钟公共活动圈
想跑步想骑行不再开车去东湖绿道
“武汉东湖绿道声名远扬,国际知名,但如果武汉三镇的市民想跑步想骑行的时候,都只能去东湖绿道,那也并非是宜居生活。”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称,他理解的10分钟公共活动圈就是在满足居民基本生存需求后,打造的一个家门口的社交圈。
“10分钟公共活动圈”是指步行700米范围内的城市微型公共空间,包括三小绿地、口袋公园、城市绿地、街头小景等。这些区域相当于快节奏都市生活中的“放空”区域,让市民生活慢下来,打造基础生存保障之上的品质生活。
在三阳路工作的胡女士已提前感受到这份美好。每天午休时,她喜欢流连于三阳路林荫道下,或沿着沿江大道骑行看看江边的老房子。
胡女士说,两年前刚到三阳路一家设计机构工作时,这条路正在施工,人车混杂,没有专门的慢行道路,绿化也比较单调。去年初,三阳路作为首条垂江绿廊正式亮相,拆掉了施工围挡的这条路“已经完全认不出来了”,胡女士和同事们惊喜地发现,这里不仅多了街头小景和口袋公园,还专门划出了两条宽敞的慢行道,“上下班的路途都成了一种享受”。
据了解,三阳路垂江绿廊以超前的规划理念,引入“口袋公园”、林荫大道和人行道,实现“人在林中走”。为了呈现富有层次的立体绿化景观,在市政红线范围内,以浓荫、花冠为主;局部重点道口处以花境、时令花卉点缀。红线外部分建筑后退的隙地空间,也按照生活、休憩主题,创造适合大众活动的公共空间,增加城市街道活力。
三阳路区域是武汉未来“10分钟公共活动圈”的一个缩影。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国内其他城市有提出健身圈、生活圈等概念,还没有明确“公共活动圈”的提法,而国际上一些知名城市已特别注重对城市公共空间的打造。
曾任联合国副秘书长兼联合国人居署执行主任华安·克洛斯3年前在武汉的主题演讲中强调,公共空间是繁荣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精良和管理良好的公共空间是城市高效运转的关键,人们的生活质量与公共空间的使用状况有直接关系。公共空间有多种空间形态,甚至建筑与建筑之间或路旁的边缘空间,这些空间对于城市普通居民来说是极其重要的。
该负责人称,这也提醒我们,“10分钟公共服务圈”是一个系统性概念,需要整合我们现有的微型公共空间、慢行交通系统等专项规划,在城市新区规划中要有优先布局公共空间的意识,以此让市民的生活品质能进一步提升,共同分享城市发展红利。
12分钟文体圈
门口触手可及的“诗与远方”
6月25日,端午小长假第一天。塔子湖全民健身中心足球场上热闹非凡,十多片足球场地场场爆满。在场边,足球爱好者饶平告诉记者,“在家门口踢球是最爽的!”
饶平说,他踢球已近20年,基本上武汉市的场子都踢遍了。这几年明显感觉足球场地越来越多,越来越近,再也不用满世界地找场子了。“以前老是东奔西跑的,哪里有场子就去哪踢。有时候还大老远的从汉口跑到武昌去踢一场球,浪费不少时间,现在好了,从家里出发到球场不用10分钟。”
武汉市体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些年,市体育局一直着力推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同时大力发展体育场地设施。有数据表明,截至2019年底,我市体育运动场地达到22029个,面积达2358.91万平方米。社区(村)级体育设施服务半径500米-1000米,步行10余分钟即可到达,越来越多市民都享受到就近健身的便利。尤其是去年,武汉市在全国率先启动了社区足球场建设,改造和新建社区足球场243块,向着实现“12分钟文体圈”的目标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6月29日雨后的下午,卓尔书店内,家住高雄路的陈女士正捧着一本小说集。“我没别的爱好,就是喜欢看书。正好家门口就有武汉图书馆,后来又开了这家书店,走几分钟就能到,很方便。每周总有一两次,来这两家借书、看书、买书。今天周一,图书馆闭馆,雨也正好停了,就溜达着来这看看有什么新书。”
“我们希望为市民打造步行12分钟就能抵达的‘诗与远方’。”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公共服务处处长陈菁透露,近年来武汉一直致力于健全市、区、街(乡镇)、村(社区)四级公共服务网络的建设,文化设施从点到面到网不断完善。
接下来,一方面将进一步织牢、织密文化服务网络,加强“四馆三场两中心”的建设,优化资源配置。目前,琴台美术馆、武汉戏曲艺术中心、东西湖文化中心等市、区级重点项目正在建设中,多个文化场馆正在维修改造、提档升级。今年还将利用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推进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建设,使文化资源下沉、服务下沉,打通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并利用数字化云服务,使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剧场等继续云端绽放,实现文化服务线上线下互动。
另一方面,还将谋划打造特色文化圈,包括滨江画廊、琴台中央文化区、东湖休闲文化区、汉口历史风貌区、辛亥首义文化区等,让城市文化融入市民生活。
记者王亚欣雷衎万旭明张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