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新闻 > 正文

七旬磨刀匠,坚守东莞最后“磨刀铺”

原标题:七旬磨刀匠,坚守东莞最后“磨刀铺”

七旬磨刀匠,坚守东莞最后“磨刀铺”

▲汤锐洪老人坚守着老店铺34年了本版图片均由通讯员孙妙贤供图

在石龙镇中山路老街,深藏着一家毫不起眼的小店铺。店里不大,一张用木板、纸皮简易搭建起来的工作区。工作的台面布满了所需要的各种小物件,墙上挂着一些工具和已经磨好的剪刀,还写着不少客户的电话号码,岁月痕迹随处可见。

这就是石龙老字号“汤记”修理刀剪店,东莞仅存的一家磨刀铺,靠着一位70岁的磨刀匠人汤锐洪坚守着,店铺经营34年来,街坊的刀剪显钝了、用得不利索了,都会找到汤记。

七旬磨刀匠,坚守东莞最后“磨刀铺”

▲汤锐洪老人在给顾客磨剪刀

儿子继承手艺让他欣慰

汤记说过,手作坊是用时间来赚钱。修理一把刀具大概十来分钟,修剪刀费时稍长,因为要拆开进行修理打磨,可能需要二十分钟或者更多的时间。汤记每修理好一把剪刀必定会亲自试剪一下,确定效果再交货,他说不能辜负大家的信任。

汤记今年已经70岁了,头上的白发明显多了。对于他还会坚持多久,汤记坦言“难说”。他说:“如果身体好就坚持,如果身体做不了就收档。”

不过最令他开心的是小儿子阿伟继承了他的好手艺,儿子所修的刀剪也得到了街坊的信赖。现在儿子每天下班后只要看见他还有刀剪没修完,就会主动帮忙,不想让他太辛苦。他说,这是比赚钱还要让他开心的事,因为自己的好手艺不会失传。

汤记修理刀剪店从1986年开店至今已经有34年。虽然数次搬迁,但是始终都在中山路上,一直没有离开过。汤记见证了中山路旧时的繁华热闹,也亲历过中山路的凋零冷清。听说中山路将会进行改造升级,他开心地希望以后能重新恢复兴旺的景象。

七旬磨刀匠,坚守东莞最后“磨刀铺”

▲汤记修理刀剪店

老街坊都找他修理

汤记说,其实“磨铰剪铲刀”的流程一直没有多大的改变。唯一改变的是现在可以用电动马达,不再像以前那样用人力踩,不用再跟以前那么辛苦,而且磨刀的效率也快了,能够更快地交回给客人使用。以修理一把服装裁剪用的剪刀为例,开店初期只是几块钱,现在修一把要25块。以前两块钱磨一把刀,现在十块钱。虽然单价高了,收入反而没有以前稳定。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时候,是汤记记忆中生意最好的时候。当时石龙好多制衣厂,生意也好,很多人找他修剪刀。只要有生意就得赶紧做,因为工厂都等着他尽快把剪刀修好开工。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特别是近五六年,周边的制衣厂陆续关停,来找他修剪刀的人越来越少。现在很多时候一整天连一单生意都没有。

但是只要有需要修剪刀、磨刀的,知道汤记的无论远近都会回来找他。很多街坊对于用惯的刀剪感觉特别称手,如果换新的,不仅很浪费,还得重新适应一段时间。所以老街坊是汤记的“忠实粉丝”。

每逢农历新年前,街坊就会拿刀来找汤记,因为想过年时能够有把好刀用。最特别的是有很多人要给汤记“寄刀剪”,在汤记的微信里,不少以前的老客户说要给他寄刀剪,“这些服装厂用的剪刀,买一把得花200多元,用钝了后给我维修就25元修一把。我修过后又等于新的一样那么好用,当然拿来修。”

七旬磨刀匠,坚守东莞最后“磨刀铺”

▲新磨的刀具非常锋利

一门手艺坚持半个世纪

“汤记,快帮我磨把刀,急着晚上煮饭要用。”“好!”

汤记接过街坊手中的菜刀,打开砂轮的马达,不到十分钟,搞定。重新把刀包好,交还给主人。街坊接过菜刀边走边说,“太好了,今晚有把好刀用了!”

“汤记”是店铺的名字,但是街坊们都习惯称汤锐洪叫汤记。在石龙,很多老街坊如果刀剪显钝不利索后,都会找汤记。这个时候汤锐洪就可以大展身手,帮它们重新焕发生机。

汤锐洪今年已经70岁,岁月在他身上的沉淀,就是技术越发的纯熟。汤记的爸爸以前就是帮人修理刀剪的。早在16岁他就已经懂得车刀,修理刀剪对于他来说简直是“毫无难度”。直至1986年,他开了“汤记修理刀剪”店,至今已有34年。

每一把要修理的刀剪到汤记的手上,他都会先仔细观察刀口的破损程度再开工。“先用砂轮处理好,再用磨刀石磨好。磨刀石有不同的作用,这只粗的石,磨得刀口无甘锋利,先用粗石磨后再用幼石磨光滑。”

“不同的砂轮磨不同的东西。这些是磨剃头刀,这个就是用来磨剪刀的,大的用来磨菜刀……”讲起这些“揾食架餐”,汤记如数家珍。

记者梁盘生通讯员孙妙贤

相关阅读:
中年失业者:从几乎全年无休到每天在家看孩子 打球戴口罩不是开玩笑 北京室外运动场准入严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