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新闻 > 正文

绥芬河逆行者:照顾隔离点归国人员,最长连续工作25小时

原标题:绥芬河逆行者:照顾隔离点归国人员,最长连续工作25小时

他是绥芬河城投公司的一名普通员工,他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他更是抗疫斗争中勇敢的逆行者。

他叫陈宣任。

4月,本是春暖花开的美丽季节,然而国际疫情的蔓延归国人员的突然增加,让绥芬河这座原本零疫情零感染的边境小城不再宁静。陡增的客流让绥芬河口岸应接不暇,防疫一线工作人员更加紧张。4月1日,收到公司征集志愿者支援一线防疫的消息后,陈宣任第一个报了名。他说,绥芬河有大担当,咱也得做小贡献。

绥芬河逆行者:照顾隔离点归国人员,最长连续工作25小时

回国人员进入口岸后要进行核酸检测,根据核酸检测结果,分到不同地点隔离留观。陈宣任的工作,就是组织归国人员等待核酸检测结果,引导旅客分区隔离。看似简单,实际上面临着极大的风险和压力。

绥芬河逆行者:照顾隔离点归国人员,最长连续工作25小时

他和同组的志愿者必须与不确定的人群零距离接触,差不多是每隔一天,就进入一次集中隔离点,每次要为归国人员服务20小时以上。时间最长的一次,陈宣任连续工作25个小时,防护服穿上就不能脱,期间不能吃不能喝不能上厕所。白天捂得全身出汗,晚上衣服贴在身上冰凉,20多个小时下来,汗水把手脚都泡得发白和浮肿了。对此,他没有叫过苦,始终热心周到地服务焦急等待核酸检测结果的旅客。

绥芬河逆行者:照顾隔离点归国人员,最长连续工作25小时

很多旅客都是几经周折才来到绥芬河口岸,舟车劳顿,由于出发地点多在欧洲,和绥芬河有很大的温差,有一些旅客下车时只穿了件半截袖,根本没有准备厚的衣物。要知道4月初的绥芬河还下在雪,春寒料峭不比南方,这种环境和形势下可不敢让旅客冻着了,陈宣任于是向同事、朋友紧急求援,不到20分钟就收到了热心市民捐赠的衣物和棉被、热帖,解决了旅客的燃眉之急。

绥芬河逆行者:照顾隔离点归国人员,最长连续工作25小时

旅客的心理疏导也是一个难题,由于长途奔波的劳累,疫情导致的恐慌,很多乘客情绪烦躁,加之核酸检测需要一定的时间等待。面对急躁的旅客,陈宣任只有不停地安抚,让旅客排除恐慌,保持耐心。

在隔离点里分发面包、矿泉水等,是解决旅客临时的基本生活需求,有一些旅客平时生活条件优渥,自然感觉这样的条件“简陋”,以为受到了不公正待遇。陈宣任和现场防疫工作人员,用自己作例子告诉他们,“在同一个场所等待,你们最起码还可以吃点东西,我们甚至没有时间休息,20多个小时滴水不进,每天都在不停地宣读旅客名单口干舌燥,组织旅客分区隔离,尽最大可能保证每一个旅客的安全。”听了陈宣任的这番话,“矫情”的旅客也自然沉默了。

绥芬河逆行者:照顾隔离点归国人员,最长连续工作25小时

就在4月5日,一批旅客检测结果出来即将离开等候区,到指定场所隔离。临上车前,旅客们自发地向防疫工作人员鞠了一躬,由衷地说:“你们辛苦了!”其中就包括此前等候时情绪激动、态度强硬的一位旅客。

就这一个小小的举动,让陈宣任差点流出了眼泪,这是他们夜以继日冒着生命危险工作换来的最大的回报。

绥芬河逆行者:照顾隔离点归国人员,最长连续工作25小时

也正是因此,所有都付出都值得。这其中,包括他的孩子4月6日过两岁生日,他却在隔离点工作,尽管他也很内疚,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孩子。

记者:吕永超

来源:今日绥芬河报社

相关阅读:
海信回应裁员:裁员信息数据不属实 东莞赴昭通“支医”医生袁志坤:让更多的贫困患者站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