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新闻 > 正文

濒危物种朱鹮产卵后引忧 官方:不排除进行人工孵化

原标题:濒危物种朱鹮产卵后引忧,官方:不排除采取人工孵化措施

新京报讯4月6日,陕西汉中,雌性朱鹮“红红”与雄性朱鹮“火火”交配成功并产下一枚卵。17岁的“红红”相当于人类年龄50岁,如果孵化(孵化期28天)成功,将打破朱鹮野外繁殖年龄纪录。

4月8日下午,汉中朱鹮保护区的高级工程师张跃明告诉新京报记者,濒危物种朱鹮,系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目前,两只朱鹮孵化情况并不理想,“不排除介入采取人工孵化措施,但采取人工手段后,可能会使朱鹮丢失某些习性。”

雌性朱鹮“红红”顺利产卵,但能否成功孵化,引发外界担忧。拍摄视频截图

雌性朱鹮“红红”顺利产卵,但能否成功孵化,引发外界担忧。拍摄视频截图

“红红”产卵后孵化不积极

4月3日,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两对朱鹮在洋县文同村一棵高大的榆树上,争夺栖息地。现场视频显示,“红红”“火火”将最初停留在树上的朱鹮赶走后,在榆树上筑巢,并于3天后,成功产卵。

保护区工作人员通过朱鹮腿上的塑料环志判断,雌性朱鹮“红红”于2003年,在朱鹮保护区管理局人工繁育中心出生,如果今年能繁殖成功,将是已知保护记录中繁殖年龄最大的一只野外朱鹮个体。

“朱鹮的繁殖年龄统计,还停留在人工饲养阶段,野外繁殖的年龄和成功率都需要进一步确定,这就是开展这项工作很重要的因素。”汉中朱鹮保护区的高级工程师张跃明告诉新京报记者。

“前天产完卵后,‘红红’没有进行孵化,晚上也离开了巢窝。”张跃明介绍,“红红”“火火”孵化积极性不高,朱鹮的特性是雄性和雌性轮流孵化新卵,但昨天白天仅雌性朱鹮在孵化,晚上才换班,“所以‘红红’在孵化的过程中也有疲劳的时候,换班次数太少,它会站起来缓缓神,舒展一下身体。”

针对目前的情况,张跃明表示:“今天我们还在观察会不会有第二枚卵产生,产生的话朱鹮会加强孵化。”如果孵化不理想,保护区会采取人工孵化的措施。

“人工孵化可能会使朱鹮丢失某些习性”

“保护区采取先就地保护,鼓励自然状态下配对孵化育雏,然后就是人工饲养。”张跃明解释说,人工孵化的条件比较优越,但可能会造成朱鹮的某些习性丢失。

张跃明介绍,人工繁育中心为朱鹮搭建好了孵化巢窝,能提供更加适宜的温度、湿度和食物,条件相对于自然孵化更加优越。

但孵化环境的变化,也会造成朱鹮习性的变化,“人工孵化育出的鸟长大后,会有一些习性丢失。”张跃明解释,有些鸟会突发新的情况,比如产卵后把卵扔掉,或者产下的卵不进行孵化,“但这都是个别情况。”

“人工饲养是对濒危物种采取的保护方法,人工孵化可以增加繁殖的速度和数量。”张跃明说,等朱鹮长到一定年龄,会对其进行放飞,放飞的地点为历史上有记载的朱鹮分布地,“这样可以快速增加它的种群数量。”

减少化肥使用,保护朱鹮栖息地

公开资料显示,朱鹮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010年,全国朱鹮数量在2000只左右,为濒危物种。

朱鹮对觅食地和栖息地的要求较高,一般栖息于海拔1200到1400米的疏林地带,活动于湿地、沼泽地区。因栖息地破坏严重,濒临灭绝。“朱鹮的觅食地和湿地都在减少,但是朱鹮保护40余年,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张跃明说。

近年来,保护区内的人工湿地主要采取的方式是减少高残留农药化肥的使用,“现在生产化肥的企业,他们的工艺在提高,大多是萃取植物当中的有效成分,有害物质减少,这是可喜的现象。”

但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大量农民前往城市务工,朱鹮的主要觅食区——稻田大量荒芜,“保护区会和他们签合同,将荒芜的稻田签收代为耕种,逐步来恢复耕作,这两年,我们每年要恢复人工湿地三百亩左右。”张跃明告诉新京报记者。

近年来,朱鹮栖息地环境进一步改善,但也会存在一些问题,“我们保护区好多都在人口活动密集的地区,会增加人与鸟之间的冲突,保护工作就需要采取更多的措施。”张跃明补充说。

(记者李一凡实习生马婕盈)

责任编辑:郑亚鹏

相关阅读:
2200年来中国瘟疫灾害时空变化:有880个"疫灾之年" 借款百万助好友办厂 法院调解达成还款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