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新闻 > 正文

农民凑85吨物资送武汉:把地里萝卜拔完,扛300斤红薯下山

原标题:农民凑85吨物资送武汉:把地里萝卜拔完,扛300斤红薯下山

2012年起,武汉市武昌区开始对口帮扶500公里外的宜昌市五峰县长乐坪镇。

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长乐坪镇号召该镇17个村的村民们向武汉捐赠物资。短短几日,就筹得白菜、红薯、土豆、大米、腊肉、菜油等85吨物资。村民们背着几十斤的背篓在陡峭的山路上往返数次,将物资装上5辆大货车,发往武汉。

▲

长乐坪镇17个村捐赠物资发往武汉

物资盒上,附着这样的诗句:“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2月22日,这85吨物资送达武汉。据《人民日报》报道,这批物资分发至武昌及蔡甸两个城区的困难居民及福利机构,帮他们渡过难关。

村民高登华:

感谢武昌医院的义诊,150斤手榨油送“亲人”

2月27日,长乐坪镇柴埠溪村村主任陆金玉告诉红星新闻,8年来,武昌医院对口帮扶支持长乐坪镇卫生院,支援该院软、硬件建设,每年免费接收医务人员进修培训,并组织名医到长乐坪镇开展大型义诊活动。

该镇石桥沟村村民高登华的父亲,就是受益者之一。

石桥沟村村民去过武汉的不多,高登华是一个。从2001年算起,他去过武汉五六次。每次办事都来去匆匆,无暇闲耍。这个遥远的城市只给他留下了朦胧的印象:发达。除此之外,武汉和他最亲近的时刻,是长乐坪镇每年一次的大型义诊活动。

每当这时,武汉的名医就会来到镇上,镇上的人们总是慕名前来。“好多人排队看病啊,长龙一样,从早上8点到下午5点吧,”高登华喟叹,“看耳鼻喉科的、消化系统的、呼吸系统的……看各种病的专家都来了。”

去年秋,高登华的父亲胃病发作。“我爸65了,是个老病。听说武昌医院的专家来了,当然要看。医生态度很好,问他有些什么生活习惯,叫他注意饮食。”高登华回忆,“专家看了后,至少心里有数了,就知道病的轻重了。他建议我爸住院治疗,我爸现在好些了,在吃药。”

让高登华印象深刻的是,有人问医生手机号,医生们都留下了,“要电话肯定会给,而且你去看病,也绝不会说不给你看。”

这件事,高登华一直没忘。

▲高登华亲手榨出的150斤油也在其中。

▲高登华亲手榨出的150斤油也在其中。

2月中旬的一个下午,高登华正在家里扫地,村里的广播响了,号召大家为武汉捐生活物资。听着广播,高登华找妻子商量。妻子正做饭,毕毕剥剥的灶火声里是炒土豆的香气。

“我们捐点啥?白菜?腊肉?”妻子问。

“白菜被山上的鸟吃了些,剩下的都冻了,不是很好。”高登华说,“腊肉的话,猪很小,去年只长到100多斤,肉少。”

商议一阵,决定捐油。

去年夏天,高登华亲手把五百斤菜籽榨成150斤油,盛在地下室,备着自家吃。

这天,他把油搬出来,倒入10个塑料壶,“4壶大的,6壶小的,一共50多斤。这么多怎么拿出去呢?后来找了扁担挑着走了二三里路,到村委会交给村书记。”

第二天,高登华父母听说了,又从地里拔了200斤萝卜捐出来。“萝卜基本上全部拔完了。”高登华说,“选萝卜的标准是,新鲜、不空心、脆。我们还把泥巴都洗了。”

说起疫情,高登华告诉红星新闻,“我看电视里一线医护人员那么辛苦,有的直接在地板上睡着了。我们在后方很安全,也该出一点点力。武昌医院的医生那么好,给我爸免费看病,而且武汉那边经常来支援我们,教我们怎么脱贫、怎么办农家乐。没有他们,村里不可能有水泥路,菜也不好卖。”

2月27日,石桥沟村村支书黄熠告诉红星新闻,“武昌区、蔡甸区对我们长乐坪镇的帮扶和支持力度很大。各方面的资金、项目,有许多都需要他们帮忙。”他表示,该村200多户村民都参与了此次捐赠,捐什么、捐多少,“都是村民自愿的”。

▲满当当的心意装满了5辆大卡车。

▲满当当的心意装满了5辆大卡车。

村民毛士雄:

为把300多斤红薯平安扛下山,他特意买了双新鞋

柴埠溪村57岁的村民毛士雄急需一双崭新的解放鞋。

他心中有数,“三五三七”牌,18块一双,41码,军绿色,防滑耐磨,是村里小卖部能买到的最好的“旅游鞋”,最宜行于险山陡岭之间。

柴埠溪村,是长乐平镇最偏远的村湾。该村村民多在外务工,人均年收入约5000多元。

村子坐落于五尺门山的半山腰。这座山,因门宽不过五尺而得名,崖壁百丈,蓝天一线。愈往上行,山路愈窄,最阔40公分,最窄20公分。雨雪天气,更是寸步难行。所幸常年爬坡上坎,山路于毛士雄,并不陌生。可这次,他不得不格外谨慎。

年近花甲的他,要把300多斤的红薯扛下山、趟过河、穿马路,送上货车。这一程,足有3公里。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毛士雄和几个村民决定,都去买双新鞋。

2月16号,云重风清。早上9时许,毛士雄和三个村民相约来到小卖部。小卖部生意冷清,他们一行是这天的第一批顾客。

“你们四个来这么早做什么哇?”小卖部的邓启万蜷在棉袄里,口罩把他的大半张脸遮得严实。

“买球鞋。扛着红薯,新鞋子把滑,”毛士雄说,“我们有一点红薯要捐给武汉。”

“唔,这个应该,”邓启万抽了口叶子烟,点头道,“我也送了红薯,还有白菜,总共百来斤。”

“我还要买8个编织袋装红薯,”毛士雄说,“最好的,一块钱一个那种。”

“就进价给你们,五毛钱!”邓启万爽快地说,“不赚一分钱。”

一手拿鞋,一手拿袋,毛士雄往家赶。回到家,他打开地窖,放入梯子,拎着竹篓钻下去。2米深的地窖里,是300来斤红薯。来来回回一二十趟,所有红薯一个不剩地搬出来。

“我们村支书也来了,我在地窖里搬红薯,他在上面接。只用了40多分钟就搬完了。”毛士雄2月27日晚告诉红星新闻,“而且坏的红薯要择出来,泥巴要清干净。”

最好的红薯,要色红、个大、皮实。清理红薯也自有章法,不能沾水,只能干刷。“因为红薯要装在袋子里运输,时间一长,就容易坏,所以我们都是干刷,”毛士雄回忆,“村支书和我们夫妇俩一个多小时就刷完了,也不累。”

翌日,毛士雄起了个早。为了固定背篓,他得提前检查背架子。绳子用了两年,有些松,他换了新的。

11点,毛士雄换上新鞋,背着80多斤红薯下山了,一趟来回,得一个多小时。“背了3趟。平时一次最多背50斤,这次是80斤,赶时间嘛,因为要早点送到武汉。”

▲山路陡

▲山路陡

峭,毛士雄跟村民们用背篓运送物资。

山势险峻,毛士雄不敢大意,“非常陡,还是有一点点害怕,说实话。要是一滑就滑到下面3米多高的沟里去了,那非常骇人的。下坡的时候,腿都在发抖,衣服全部湿透了。”

两三天后,毛士雄的腰腿还点痛,但他说,没后悔。“你想,以前武汉对我们长乐平镇扶贫,相互帮助嘛。没有国,就没有家。”

毛士雄盼着武汉的医护能吃到他家的红薯,“一个人能吃一个红薯也好!一般一个红薯有半斤,最大的有8两,吃2个就有点饱了吧?我的红薯都是非常好的!”

村民陆先翠:

200斤白菜微不足道,最想去武汉尝尝正宗的热干面

2月20日,对石桥沟村的陆先翠来说,是个特殊的日子。

这天下午,她早早把屋里屋外收拾妥当,等着丈夫从自家地里把捐给武汉的200斤白菜背回来,逐一检查。

▲

陆先翠逐一检查自家将要捐出的200斤大白菜。

好的白菜,包裹紧实、色泽鲜润。“我们都选最好的。白菜包得紧一点,就耐运输些。”陆先翠说。但凡有斑的菜叶,她都掰下来,“我觉得城市的人应该比较讲究,菜有一点斑,他们看到了或许就觉得这个菜不怎么好。”

有的菜根带着泥巴,清理时陆先翠只敢沾一点水,“不能使劲洗的,因为洗了它运输时就会烂掉。我们想把菜弄好一点,损耗也小一点,毕竟还要运那么远,尽量拿到武汉一点点都不浪费。”

一家四口分了工:公婆割菜,丈夫运输,陆先翠负责挑选清理,“我公婆都70多了,年纪大了背不动,我老公就背菜。”

这天下午2点,日头懒洋洋的。前两天刚下过一场雪,还没化完。阳光下,湿漉漉的菜根汪着浅浅的雪。大家全副武装:帽子、雨鞋、罩衣。地里头,一家人也不多话,默契地割菜、传菜、背菜,一干就是4小时。

“我老公背了五六趟吧,一趟30多斤。”陆先翠回忆。

陆先翠家世代务茶。中学毕业后,陆先翠像祖辈一样,种茶、采茶、摘茶。茶叶,寄托了一家人对未来的期待。

“生意不好,一家五口年收入最多一两万。”陆先翠说,“其实茶的品质很好,但因为我们这里高山嘛,海拔都是1000多米,温度很低,赶不上高的价。”平时,地里白菜并未出售,都是自家食用,“农村里钱不太多,吃的还可以。捐了白菜,我们还可以种。”

和大多数人对传统农民的想象不同,陆先翠说得一口普通话,对疫情新闻也不陌生,“刚吃饭我们还在说,看那些护士的图片,戴口罩太久皮肤都坏了,真的很心疼。像钟南山、李兰娟院士都那么大年纪,还这么操心。我们在家里帮不上忙,捐白菜好像太微不足道了。”

40多岁的陆先翠还没去过武汉,“以前去温州打了2年工,从武汉路过,但没有去过。想象中,武汉很热闹的,省会嘛。”她说,自己还没吃过正宗热干面,想象中,这座城市的味蕾“应该是酱香味的,香菜是必不可少的,还有花椒、辣椒,五颜六色的”。

红星新闻记者王春彭莉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相关阅读:
护士情侣每晚敲墙互道晚安 相约疫情结束后去看樱花 肖战代言遇集体抵制,品牌选流量是在“走钢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