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18-25岁人群自我防护做得最好
宁夏银川市兴庆区回民第三小学六年级的刘子琪在家中通过“学习强国”宁夏学习平台复习数学课程。新华社供图
疫情发生后,全国各地的医护人员奔赴疫区,攻坚克难。在提升公众健康防护方面,社会各界也在积极努力。近日,中国医师协会健康传播工作委员会、陕西省健康文化研究中心(陕西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南方医科大学健康管理团队联合发布《公众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相关知识及行为调查报告》,调查显示,疫情发生时,80.0%以上的受访者能够较早采取行动进行自我防护,其中,18-25岁年龄段人群采取相关防控措施的比例最高,自我防护做得最好。
18-25岁人群自我防护做得最好
人们是从何时开始关注和重视疫情的?本次调查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南方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教授张持晨介绍,在钟南山院士指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可以人传人、以及新华社发布了习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之后,也就是在1月20日这个时间点,关注度和重视度的累积人数达到了顶峰,疫情引起了全人群的高度关注与重视。调查数据显示,2020年1月20日这个时间点,受访者中累计关注疫情人数达88%,累计重视人数达74%。
公众的个人防护做得如何,是本次调查的重要内容。张持晨说,党和政府的重要举措,专家学者的深入剖析和解释,各大媒体的宣传和报道,社区和村委会的动员,都使得公众对疾病的认知有了大幅提高,这为疫情的防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有了这样一个基础,人们的行为改变就会更快、更容易一些。
调查显示,在采取相关防控措施方面,大多数受访者(80.0%)能够较早采取行动进行自我防护,包括正确选择和佩戴口罩,咳嗽、打喷嚏掩住口鼻,保持室内清洁、勤开窗通风,避免去人员密集型公共场所等。
“我们访谈中发现,在很多家庭里,是年轻人时刻提醒父母及长辈,出门要戴口罩,注意防控。”张持晨说,本次调查也分析了采纳防控行为的年龄差异,结果发现,18-25岁年龄段人群采取相关防控措施的比例是最高的。
张持晨说,18-25岁这个群体的防控行为最好,究其原因,首先是因为大多数该年龄段人群处于上学阶段(大学阶段),学生的适应能力较强,面对居家不外出等疫情防控需要,可快速适应并通过其他途径弥补,如在线学习、语音沟通、网上购物等。相对而言,疫情对该群体的社会支持所产生的影响,要小于其他群体。其次,这个年龄段的人,大多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当国家和政府提倡一些行为时,能快速理解并接受。此外,该人群对于信息的捕捉更加及时准确,能够通过网络了解疫情防控的最新政策与动态。
青少年防疫教育在行动
中国医师协会健康传播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施琳玲表示,公共突发卫生事件中,知识的普及是极端重要的。要告诉大家居家隔离、戴好口罩、做好手卫生,这些信息的传递都要靠一个个公共平台上健康知识的有效普及,“不仅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当中我们应掌握相应知识,在日常生活中也应该要具备这些知识储备。‘健康中国’战略是一个真正的全民行动”。
青少年的健康教育尤为重要。促进青少年的健康行为,是我国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建设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环境和社会氛围。在当下抗击疫情期间,如何引导青少年掌握正确防疫知识、建立科学防疫理念?
前不久,武汉协和医院儿科医生林鸣在一些视频网站上直播,为家长提供了一份“儿童防疫指南”。超过50万网友通过视频学习了儿童防疫知识。林鸣针对儿童防疫重点、网传谣言进行了详尽讲解。如不建议儿童戴N95型号口罩,因为会减少呼吸空气量,导致呼吸费力,建议首选大小合适的儿童医用外科口罩。特殊时期,儿童防护与成年人防护应同等重视,家长们除了叮嘱、帮助孩子勤洗手、戴口罩外,还需注意给孩子的物品做好消毒工作。
天津市精神卫生中心青少儿心理科主任医师张嫦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家长可以为孩子上一节“敬畏生命,敬畏自然”的课程,让孩子们理论知识和现实情境相结合,更好地适应当前居家隔离环境。还可以借此让孩子体会到社会的关爱,明白责任与担当。
责任编辑:张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