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明天出院:治疗新冠的第三十天
来源:国是直通车
患者史文博手稿
日期:2020年2月25日星期二,入院后的第三十天。
今天早上接到7楼大夫的通知,明天早上要进行查血、核酸、复查CT,检查结果没问题就可以准备解除隔离出院了。
一瞬间听到这个消息,有点惶恐又有点喜悦,我真的要出院了吗?
之前的2月12日,医生已经初步判断我痊愈,但是需要留院观察14天,期间需要监测体温、呼吸症状、复查核酸……
回想一下在医院度过的这三十天,略有小感,其实以前一直想写,但总怕自己没有痊愈,还会存在波折。但当这一刻真的到了的时候,思绪确实纷杂。
前几天看到过一篇文章,“你为什么想要活着?”
有人说“我曾勉强的活了很长时间,因为我担心我的妈妈,如果我死了她一定会崩溃。我想拥有那些我喜欢却还没有拥有的东西。并不是我真的想要活着,而是生命的本质就是不断地潮起潮落,欣喜和失望一波波出现,因而快乐也会早晚来临。”
我曾经在非洲工作,见到过很多贫苦的家庭,落魄的贫民窟,艰难的施工现场,鳄鱼蟒蛇就在身边伏着。也曾感受过疟疾、红肿的温度。我所在的国家,医疗条件在非洲还算比较不错的,但是光输液治疗需要的钱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一阵肉疼,更别说对于普通当地人了。所以在得知患病的前期,我的心理负担万分沉重。
刚入院的那段时间,反反复复的发烧,嗓子疼痛到喝不下水吃不了饭,为了恢复又一定要多喝热水多吃饭,经常一口米饭要强忍着塞满嘴,嚼好几分钟才能咽下去。而且网络上到处都是悲观的新闻,充斥在我心里的很多负面情绪像无数弹簧,试图揪起却又在某一时刻回弹反复。
但随着进入医院治疗时间的延续,我的心态也在逐渐改变,治疗方法也从最初的吊瓶,到针对性的克力芝(洛匹那韦和利托那韦)加α重组人干扰素,搭配医院开的中药和连花清瘟胶囊;每天还要拍舌苔给医院,用于省市内的中医会诊。
到后期,医院经过核酸和临床判断还加了乙酰半胱氨酸颗粒来对症化痰护肺,每天也都有不同的大夫推着移动问诊台(一个很神奇的东西,随时都能查看到我们拍的CT,用药记录、血象记录、温度记录曲线等,强点赞)来关心我们的病情进展。
因为医院这些让我们病人看得见的责任感和辛勤付出,我决定把自己全部交给医院全力配合,可能也正是这种信任让我的心态变好,恢复得很快。
终于来到2月12号医院给我下痊愈通知的时刻,ICU的一位“高”大夫(只因他高高的)走到我的床边,问“还记得我么,在你刚被送到医院的那天,是我接的你,给你做的初诊”;每天都会有一位金大夫给我家人打电话,告知我的情况,安抚我的家人;每天有不知姓名、甚至看不清面目的护士送来三餐;每天有公司领导同事朋友发来慰问关心。我至今仍不知道很多人,很多恩人,很多天使的模样甚至姓名。
但是我记得那一幕幕:
“别想太多,我们医院人手充足,有任何问题第一时间抢救到位的。”
“放宽心,刚才我也反映了你关心的家里母亲的情况,我也帮你问了疾控,会安排检查和治疗的。”
“今天怎么样?挺好的吗?这个病你看我们周围的人都在不断变好,你的症状又是最轻的,肯定可以的。”
“各位病友,为了大家更好地恢复,医院现在给大家播放心理康复音乐及广播体操。”
“各位病友,大家量一下体温哦,有任何情况别怕麻烦,直接按铃和我们说,我们这边24小时都有人值班的。”
“小史,放心休养,工作的事情不着急,身体重要,先把身体养好了,健健康康的。”
隔离服,防护镜,医用口罩能隔绝的是病毒,但隔绝不了这炽热的关怀。即使没有浑浑噩噩的发烧,也认不清口罩和防护服后大夫护士的姓名模样,只记得身边总是响起他们的声音:
“16床的病人吊瓶打完了。”
“好,马上到。”
“19床的雾化做好了。”
“好,马上到。”
“13床的说空调温度太高了,看看调一下。”
“好,我马上去看看。”
这一声声对话,就这样在我耳边回想着,可能很多人只是在网上见到一张张被护目镜勒出红线的照片,会说这是他们的本职、天职,略有感动或者无动于衷。可当他们就站在你面前,明明很痛苦却还笑着为你打着热水,说着多喝热水的关怀;明明很疲倦却为了能够节省一套防护服,继续在隔离区奔走着;当他们护目镜中还带着眼镜,雾气多到连眼镜片上都在滴水,要眯住眼镜才能看清病人,却依旧热诚的询问我病情的时候;我在想我为什么想要活着?因为正是这些不知道名字的医护人员,你们的付出,我有什么资格不想活下去!
我不知道“谢谢”两字能否表达我的心意,但我想为你们鞠个躬、点个赞、拜个晚年,说一句“你们真的辛苦了”。
我从小在烟台这个城市长大,从膝盖摔得一青一紫到骑行穿越城市,一步一步在大街小巷见证了这个城市的变化。还记得小时候去少年宫学完琴总要扯着妈妈看门口卖糖人的;每次路过门口看到游乐场总是激动地多看两眼;以前在南操场开运动会,总会溜出来到门口小市买个蒸苞米。
离开家外出求学很多年了,走了很多国家,见过枪击、见过动乱、身边发生过爆炸恐袭,也体会过疾病苦役。可回到家乡这种亲切、这种温暖,依旧还在。
疾病无情,人心在。感恩能成长在这样一个国家,这样一个城市,身边有这样一帮热血衷肠的人们,真好。
于92床。
烟台奇山医院(原传染病医院)
史文博
2020年2月25日
(本文作者供职于某央企,曾于1月中旬前往武汉出差。入院一个月后,将于明日治愈出院,写下此“隔离小结”——致奇山医院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