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新闻 > 正文

60岁的他干了件比数钱更幸福的事儿

原标题:60岁的他,干了件比数钱更幸福的事儿……

云南省澜沧县蒿枝坝村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植物病理学专家朱有勇的第二个家。院士怎么把家安在了小村寨?这还要从5年前说起。

60岁院士的新生活:进村教农民种地

2015年,朱有勇60岁,按照自己的设想,他将在这一年开始新的生活:退休,从香格里拉开始,途径西藏多地,最后到达拉萨,用66天徒步走西藏。但是,2015年,精准扶贫全面铺开,位于云南省西南部的澜沧县成了中国工程院的定点扶贫县。

60岁的他干了件比数钱更幸福的事儿

虽然当时朱有勇已经60岁,但在工程院院士队伍里,他还算是年轻人,扶贫的重任自然就落在了他的肩上。澜沧县贫困程度深,贫困面积大,尤其是素质性贫困特别严重,将实验室从校园里搬到土地上,朱有勇还是心有顾虑。

60岁的他干了件比数钱更幸福的事儿

朱有勇:在纸上写论文,写错了把它撕了就完了,在土地上写论文,农民辛辛苦苦按你的方法做,没有收成怎么办?减产怎么办?赚不到钱怎么办?这是撕不掉的。说到底我们还是一个教书匠,真要教书匠带着一村村农民富起来,确实有难度。

“冬闲田”有甜头:一亩地怎么能收入一万元?

2016年,朱有勇与中国工程院相关领导在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做了一次深入考察。拉祜族是由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直过民族”,习惯了游牧打猎,对种地了解不多。他们住在四处漏风的篱笆房、家里只有几袋苞谷、几只鸡、一头猪,但却丝毫不觉得哪里有问题,这深深触动了朱有勇。他为自己没能早点来到这里感到内疚,却也发现了改变现状的可能性。

60岁的他干了件比数钱更幸福的事儿

通过对气候、土壤、降雨等自然条件的科学分析,朱有勇发现,这里特别适合开展冬早蔬菜产业,尤其是冬季马铃薯。马铃薯是全球四大粮食作物之一,市场需求量大,在这里可以每年11、12月份播种,3个月后就可以收获。朱有勇选择澜沧县最贫困的竹塘乡蒿枝坝村作为试点,长期驻扎下来。当地的农民不光对马铃薯不了解,让他们改变冬天晒太阳的习惯也很难。而且,在他们的概念里,扶贫就是给点钱,说服大家种冬季马铃薯并不容易。

60岁的他干了件比数钱更幸福的事儿

朱有勇:我们主要的办法还是让农民眼见为实,我们把他们的地拿过来种,种完以后收成给他们,当年我们种了100亩,效果非常好,平均每亩地产3.1吨。

60岁的他干了件比数钱更幸福的事儿

2017年春天,蒿枝坝村的土地里,躺着密密麻麻的大土豆,收购商纷纷从北京、西安赶来,以三块多钱一斤的价格收购,一亩地老百姓就能收入将近1万块钱。

穿迷彩的培训班:种出了国际水平的马铃薯

当一亩地3万多吨的土豆已经让老百姓尝到甜头时,朱有勇正在为新的问题发愁,老百姓你一亩我一亩地种植,难以形成规模化。

朱有勇:这些直过民族不像内地的农民很容易盘算,内地农民一看到这个甜头可能马上就种20亩30亩去了,但拉祜族不是这样。我觉得扶贫不光是给他技术,一定要给他扶志,志气的志,还要扶智,智慧的智。

记者:这个您怎么改?

朱有勇:让他得到更多的实惠,有钱他可以把房子修得更好一点,可以买手机,可以买摩托车,就可以到其他地方走一走看一看。

60岁的他干了件比数钱更幸福的事儿

身穿迷彩服和胶鞋,不一定是在军训,也可以是技能培训班学员在学习。

2017年,朱有勇在蒿枝坝村开办技能培训班,无论男女老少,不问出身学历,只要想致富就可以参加面试,面试通过就能免费上学。

为了克服因长期贫困滋生的萎靡气息,朱有勇要求上课的学员穿上迷彩服,提高精气神。

培训班上,学员不仅要学习种植的基础知识,大部分时间要和院士一起下地,犁地、播种、收获。

60岁的他干了件比数钱更幸福的事儿

朱有勇:现在他们自己种的积极性很高,种得非常标准,是现代农业的水平,这里种植的冬季马铃薯水平跟国际水平一样。现在农民个个都是经常来问,我有多少松林我有多少地,我可以种什么?我要致富我要发展,我要做100亩做200亩,完全变样了。现在农民看到人跟你打招呼,还会说话,我觉得这个变化比他们多挣几个钱更可喜,比什么都重要。

60岁的他干了件比数钱更幸福的事儿

冬季马铃薯班、上山采药班、冬季蔬菜班……前前后后,朱有勇已经开设了二十多个技能培训班,培养了一千多名乡土人才。如今,澜沧的农产品生产种植已经逐渐成熟。去年11月,朱有勇又和一家电商公司联合打造了农村电子商务班,教农户们把农产品卖出去,让利益留在农民自己手中。

10亿专利无偿贡献“这比数钱要幸福”

走进澜沧县思茅松林,中药材林下三七正在这里生长。三七是一种珍贵的中药材,根、花、叶、茎都有着药用价值,但三七种植对土壤、气候和技术都有很高的要求,其中,根腐病更是很难防治,这导致三七种植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带来了农残增多的问题。

60岁的他干了件比数钱更幸福的事儿

过去四十多年,朱有勇致力于用生态的方法来控制作物病虫害的研究,最终找到了一种利用部分作物之间相生相克的原理来控制病虫害的方法。2000年,他的研究成果在国际权威期刊《自然》上作为封面文章发表,获得了科学界的高度认可。

在澜沧调研时他发现,澜沧大面积的思茅松林与三七之间具有相融相生的特性,非常适宜种植林下三七。

60岁的他干了件比数钱更幸福的事儿

朱有勇:这里都是腐殖土,松林掉了很多松针下来,一年积一年就变成了腐殖土,腐殖土种三七,不会生病。我的专利就是相生相克,我们就发现松树跟三七是相生的。

松树挥发和淋溶的化合物,一方面能促进三七生长,另一方面还能抑制病虫害的发生。同时,松针腐烂后形成的有机质能充分满足三七生长的养分需求。所以林下三七不需要打药和施肥。有人因此开出10亿人民币的高价,希望购买朱有勇的技术,但他拒绝了。朱有勇将自己的发明专利捐献出来,给企业和个人无偿使用,只提出了一个条件:企业种植林下三七,不能用一粒化肥、不能打一滴农药,最终利润的15%要捐献出来,分给当地的村民。

60岁的他干了件比数钱更幸福的事儿

朱有勇:我们的目标是用这种生产方式取代过去不太好的生产方式,生产出良好的、生态的、有机的、药效好的三七,让所有人受益,让产业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这获得的东西比数钱要幸福得多,厚重得多。

将三七价格控制在合理范围让哪儿的老百姓都吃得起

2019年10月9日,首批种植的林下三七到了采挖的季节,一场林下三七的竞卖会在澜沧大塘子村进行。竞价环节只进行了不到两分钟时间。现场商家纷纷举牌,正当主持人准备迎接下一个高价时,朱有勇叫停了竞标。价格最终停在了鲜品每市斤1050元的水平上,换算成干成品约8400元/公斤,比市面上的普通三七贵了不少。

60岁的他干了件比数钱更幸福的事儿

朱有勇:每月四五千块钱的退休老人怎么吃得起?这违背了我们的初心,我们做科研做这些都是为老百姓,你卖这么贵,企业是赚大钱了,老百姓吃不起,要让大家都吃得起,何必在乎多收一点钱少收一点钱。

林下三七的种植为澜沧扶贫打开了局面。澜沧地区森林面积广阔,适合林下三七生长的思茅松林也比比皆是。2017年,林下三七的种植面积扩展到了300亩,2018年接近7000亩。据澜沧县林业部门调研,全县有50余万亩思茅松林,其中适合三七生长的有40余万亩,按此发展,将会形成一个巨大的林下产业。

走出实验室回到自己内心

当越来越多的人给朱有勇贴上“农民院士”的标签时,在朱有勇心里,正在经历一场回归。

朱有勇出生在云南省红河州的一个小苗寨,憧憬过城里人的生活,但是,1977年,朱有勇收到了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的录取通知书。朱有勇在植物病理学领域不断深耕,2011年,56岁的他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60岁的他干了件比数钱更幸福的事儿

在母校云南农业大学的主楼里,有他筹建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他的很多科研成果都出自这里。虽然这些都与农业有关,但直到来了澜沧,朱有勇才觉得自己回到了过去。

60岁的他干了件比数钱更幸福的事儿

朱有勇:我们天天在高校在实验室里面,感兴趣我们论文的发表,影响因子的高低,能不能拿到奖。每次来到这里心很静,到田里面走一走心很安。我不停地来,来了就不想回去,回去待个两三天,心就慌了。担心越来越多了,自己给自己过不去,还不下雨,我的马铃薯、蔬菜、林下三七旱死了,我会着急。

记者:这是您自己喜欢的状态吗?

朱有勇:是的,再干几年干不动了,就收工了。我65岁了,有遗憾的地方,非常遗憾,我60岁退休走西藏的心愿还没有完成。我不敢去,离开这里2个月要命了。

60岁的他干了件比数钱更幸福的事儿

在澜沧这几年,朱有勇一步步融入当地人的生活,一点点推动当地思想观念的转变、贫困发生率的下降。朱有勇说,2020年,澜沧县脱贫摘帽之时,他将怀着喜悦的心情,去完成徒步走西藏的心愿,这也是对澜沧县脱贫摘帽的一种庆祝。

责任编辑:刘德宾 SN222

相关阅读:
传得挺热闹 但这些“鼠年春晚节目单”都是假的 武汉市卫健委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情况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