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新闻 > 正文

江夏区综合防治血吸虫病成效显著

江夏区综合防治血吸虫病成效显著

江夏区血防所副所长韩乐成和预防科科长王炼正在金口江边用GPS进行定位检测

江夏区综合防治血吸虫病成效显著

江夏血防在红灯村药物灭螺

江夏区综合防治血吸虫病成效显著

血防所工作人员查螺现场

江夏区综合防治血吸虫病成效显著

血防所王炼正在做检测

长江水滚滚流淌,八分山云飞雾绕,梁子湖秀水涟漪……这是人们对江夏区青山秀水的赞美。

在这美丽画卷的背后,深藏着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他们为了人民群众的健康和幸福,几十年如一日与血吸虫进行着殊死搏斗。

查螺、灭螺、防病……经过60多年的艰苦努力,江夏区综合防治血吸虫病成效显著,连续12年没有发现血吸虫病急感病人和感染性钉螺。2006年,江夏区血吸虫病防治达到国家疫情控制标准;2011年,江夏区血吸虫病防治达到国家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2017年,江夏区血吸虫病防治达到国家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2019年,江夏区金水农场率先达到国家血吸虫病消除标准。

 60多年血防路曲折前行

“血吸虫,害人精。人和牛,都可病。男不长,女不生。田地荒,无人耕……”说起血吸虫病,87岁的金口人胡爹爹念起了曾经熟悉的“三字经”。

江夏区地处长江中游,属洲滩湖沼型,尤其是长江沿岸的金口、范湖乡镇,是我省血吸虫病重点疫区。位于金口的青埠湾,是“湖北钉螺”最早的发现地,由于这里水源丰富,芦苇丛生,容易滋生钉螺,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容易感染上血吸虫病。

 1957年,江夏区在辖区内的法泗斧头湖桠汊港首次发现钉螺。除此之外,区内五大水系,除汤逊湖外,其他水系历史上均有血吸虫病流行。辖区的街道、办事处(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有血吸虫病流行的达10个,疫区人口67.79万余人,疫区村56个,疫区村人口8万。全区历史累计查出有螺面积2429.10万平方米,累计查出病人5045人,累计查出病牛722头,历史血吸虫病病人感染率最高为16.1%,历史耕牛感染率最高为13.39%,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影响经济社会发展。

“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是一件关系到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大事,也是一件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事。”基于这一理念,江夏区历届区委、区政府,全面启动内力,把血吸虫治理作为解决重大民生问题稳步推进,在血吸虫防治方面采取强有力措施,开展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治水灭螺综合战争。

“一任接着一任干,一代接着一代干。”江夏区血防所所长汪殿军是第10任所长。他告诉记者,防治血吸虫病,重点在“防”。江夏区综合治理血吸虫病,坚持“整区推进,综合治理,科学防治”的总体方案,主要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

记者了解到,这三个阶段分别是:第一阶段以消灭钉螺为主,开展围湖造田、削坡抬田、围垦填埋、翻耕种植等群众性灭螺运动。第二阶段实施世行贷款项目,落实全面人畜化疗为主的防治措施。第三阶段以控制传染源为主,主要实施洲滩禁牧、耕牛淘汰、以机代牛、联防联控、重点地段工程治理、血防健教等一系列综合防控举措。

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江夏区血防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2014年、2016年,江夏区血防工作被省人民政府授予“湖北省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17年,全区10个血吸虫病流行街全部达到传播阻断标准,56个疫区村均为五类流行村,建立了以行政村为单位,健全敏感、有效的血吸虫病监测体系,达到国家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2018年,世界卫生组织专家考察调研江夏,对该区综合治理血吸虫病工作给予高度肯定。同年被评为“湖区五省”全国先进集体。

因地制宜科学防治

江夏因水而兴,因水而名,境内有大小湖泊22个,水域面积约占全市一半,排名全市第一。

滔滔之水,滋养万物生灵,也助长了“瘟神”的肆虐,同时给防治血吸虫病工作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治理血吸虫,切断传播途径,灭螺是关键。受长江水位影响,江夏区1989年垸外累计钉螺面积回升到756.87万平方米,垸内有螺面积增至117.13万平方米。1999年,垸内疫情严重回升,出现两例急性血吸虫病,引起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并组织区域内专家进行实地调查研究。提出消灭垸内、控制垸外综合治理方案,使垸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疫区村相继达到五类村,全区血吸虫病防治策略发生了监测垸内、消灭垸外的根本改变。

“我区有螺面积主要分布在长江沿线,由于江堤地形复杂,螺情时刻经受着上游疫情的考验。”江夏区血防所党支部副书记朱青松告诉记者,历史上曾经有一段时间,血吸虫“瘟神”送走了又来,反反复复,难以根治。

位于金口街中山舰长江外滩曾是牛头山钉螺孳生地,面积达40亩。2010年起,2011年、2014年、2017年连续三年对此螺点进行综合治理,并投入700多万元,结合景区改造,建成了中山舰外滩广场,昔日血吸虫病传染源地,变身为市民休闲、健身、赏景的好去处。

而位于长江流域的江夏区金口街铁板洲,这里曾经芦苇茂盛,是江夏区造纸厂的原材料基地,也是钉螺滋生的“温床”。1981年,这里首次发现钉螺,面积71.33公顷,此后面积逐年扩大,1988年钉螺分布面积达113.6公顷,每年汛期水位上涨,大批钉螺随水扩散并漂流至下游地区,严重威胁下游居民身体健康。

 2012年,江夏区对铁板洲进行了毁芦,平整了滩地,改种麦子、油菜等经济农作物,创收22万余元。现在,每到初春时节,洲上嫩绿的麦苗一片葱茏,金黄的油菜花肆意绽放,美不胜收。目前,铁板洲上感染性钉螺密度和人群感染率均为零。

血防工作任重道远

“过去的血防人,远看像是要饭的,近看像是烧炭的,细看原来是血防站的。现在,血防工作条件改善了,但是,我们仍然头戴的是草帽,脚穿的是胶鞋,身上不是白大褂,而是迷彩服……”

前不久,江夏区卫计委举办新中国成立70周年演讲比赛,演讲者王亮声情并茂的演讲,让在座的观众深受触动。

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非一朝一夕之功。

近年来,江夏“血防人”紧跟时代步伐,利用GPS定位仪查螺新技术,将现场查螺收集的有关数据和图片,在电脑上用相关专业软件进行处理,然后利用谷歌地球模拟系统建立起钉螺分布环境数据库,生成钉螺分布图,计算出有螺面积。“这项技术,让查螺工作更加科学化、信息化。”汪殿军所长对此介绍说。

成绩属于过去,血吸虫病防治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还需要我们奋力前行。

记者关晓锋通讯员张春红余芳

相关阅读:
长江新城迎来首家外商投资企业 怀揣清华梦的缺耳男孩成功造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