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聚焦安徽旱情一场人与天灾的抗争
11月5日下午,安徽省定远县桑涧镇河北村后张组种粮大户吴宝国在他家的稻田里。摄影/新京报记者肖隆平
滁州市来安县双塘村干涸的水塘。
11月上旬,定远县稻田间一处塘坝因干旱而开裂。
终于下雨了。
11月25日,农民吴宝国的稻田迎来了一场久违的“甘霖”。绵绵小雨持续了两三天,原本干瘪打蔫儿的稻穗儿经雨水冲刷,鲜亮了许多。干裂的田地像一块巨大的海绵,将雨水迅速吸收进去。
据安徽省应急管理厅发布的信息,受冷空气和人工增雨共同影响,11月24日-27日,安徽省内出现一次明显降雨过程,江淮之间、大别山区及沿江江南降中到大雨,淮河以北、皖南山区降小到中雨。
这场雨让吴宝国等了太久。作为滁州市定远县桑涧镇河北村的种粮大户,吴宝国承包了一千亩农田,从8月中旬至今,他和干瘪的稻穗、龟甲般开裂的土地,都在祈盼着一场“解渴”的雨。
据国家气象局介绍,7月下旬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持续高温少雨,气象干旱迅速发展。截至10月31日,湖北东南部、安徽大部、江苏大部、江西大部、浙江西北部、福建东南部、云南西南部等地有中度至重度气象干旱,其中安徽中部等地为特旱。
为了对抗旱灾,安徽省水利厅于10月26日启动旱灾防御Ⅳ级应急响应,在水的调度、蓄水保水、开辟水源等方面做了诸多努力。雨水过后,旱情已有所缓解,但前景仍不乐观。据水利部信息中心预测,今年11月到明年2月,安徽淮河以南发生秋冬春连旱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在这场人与天灾的抗争中,节约用水的重要性,也让更多的人深切感知。
“地里本该是绿油油的”
稻株高矮不齐,长势无序,近前一看,稻株上挂着的尽是些干瘪的稻穗。田地硬邦邦的,被无数条裂缝切割开,汽车经过时,扬尘涌起,久久不落。这一切都显示,这里已经太长时间缺水。
这是吴宝国承包的稻田。11月上旬,吴宝国站在田间,愁眉紧锁,往常这个时节,水稻早已收割完毕,种上了冬小麦,“地里本该是绿油油的。”
附近有两个塘坝,是灌溉稻田的水源。吴宝国说,塘坝往年都能蓄满水。但新京报记者在现场看到,两个塘坝均已无水,塘底裸露开裂,长出了杂草。
吴宝国算了一笔账,风调雨顺时,一亩地能收1000多斤水稻,但今年,一亩地也就能收一二百斤,近乎绝收。因为久久无雨,本该种植的小麦他也不打算种了。“明年不干田了,出去打工。本来想致富的,现在要脱贫了。”吴宝国说。
定远县水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10月31日,全县总蓄水量仅有0.76亿立方米——仅是年初蓄水量的18.3%,且大多在中型水库,全县232座小型水库低于死水位,塘坝基本干涸。
这场旱灾影响的远不止定远一个县。截至11月12日,安徽有72个市县维持重等及以上气象干旱,淮河以南至江南北部有48个市县达特旱,其中就包括滁州。
在河北村西南方30多公里处,坐落着安徽省十大水库之一、滁州最大的黄栗树水库。这座水库供应着滁州市区和全椒县城的居民生活用水,同时兼具农业灌溉功能。
11月上旬,新京报记者站在黄栗树水库大坝顶,看见部分库底已经显露出来。水库管理处主任赵大龙介绍,当天黄栗树水库的水位是40米出头,比正常蓄水水位降低了8米多;库容为2410万立方米,仅为正常蓄水库容的约四分之一,总库容的约十分之一。
从10月下旬开始,住在滁州市琅琊区清流街道某小区四楼的刘娟(化名)发现,到了晚上,“冲马桶都没水”。
这种情况源于滁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10月19日发布的《关于实施分时减压供水的通告》(下称“通告”)。为了应对水资源紧张局面,《通告》规定,滁州市区早7时至晚9时正常供水,晚9时至次日早7时减压供水。
“来水时间短,而且水压小,没办法洗澡,只能去澡堂。”刘娟抱怨,长这么大,还是头一次遇到这种情况。
随着旱情的持续,10月23日,滁州住建局发布《关于实施第二阶段分时减压供水的通告》,减压供水方案从11月1日起再次调整,改成了早、中、晚三个时段共7个小时正常供水,其余时间减压供水——和上一份《通告》相比,正常供水时间进一步减少到了二分之一。
“僧”多水少
旱灾的最直接原因是降水少。滁州市水利系统的受访者表示,往年当地会有持续一两个月的梅雨期,但今年的梅雨期降雨量很少,业内俗称“空梅”,这是导致滁州出现严重缺水的最主要原因。
安徽省气候中心主任吴必文向新京报记者介绍,8月中旬以来,安徽省平均降水量85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近7成,为196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同期最少。加上全省平均气温偏高,蒸发量偏大,导致全省普遍陷入干旱。
降水量照比往年锐减的原因,有观点认为是受到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出现厄尔尼诺的地方要么容易干旱,要么容易洪涝。”吴必文说,“从直观上看,就是副热带高压的强度比较大,也就是暖空气势力太强,冷空气势力太弱,而安徽以及江淮一带正好处于冷暖气团交锋地带。”
亦有观点认为,人类活动造成森林植被破坏、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引起全球气候变暖,也对灾情产生影响。吴必文说,以合肥为例,今年的温度偏高1.1-2.3摄氏度,往年在11月中旬都该穿秋衣秋裤了,但是今年却还嫌热,“现在发生极端气候的频率和强度,都要比以前加强了。”
水少了,用水的地方却没少。
环卫部门需要用水。滁州市城管执法局市容管理科一位负责人表示,由于近年来大气防治和清扫保洁的标准提高,环卫清洁用水量也随之增加,“过去只是清扫城区各主干道,现在连小巷也要冲洗,人行道上也有专门的微型车辆冲洗。”
工业部门也需要用水。滁州市经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19年1月-9月,滁州市工业企业月平均用水量在3000吨以上的(100家)企业,每月用水总量是163万吨,其中两家企业一个月用水量超过10万吨。
滁州市经信局一位负责人告诉新京报记者,在城区,工业企业的确是用水大户,但“从全社会来讲,农业才是用水大户”。
从数据来看,的确如此。《2018年安徽省水资源公报》显示,2018年滁州市农业用水量占全市总用水量逾七成。
但大旱之下,“僧”多水少,各方用水都无法保证。
针对环卫用水,两次《通告》均规定,“严禁园林、环卫、施工、洗车等与消防无关的用水在市政消防栓上取水。”
前述市容管理科负责人表示,目前,冲洗地面的环卫洒水车全部从河流中取水。
滁州市某水库负责人告诉新京报记者,梅雨季过后,市水利局就要求该水库停止向农业灌溉供水。
为了灌溉,有农民偷偷地挖开水库放水,水库管理处只能每天巡查,把被农民挖开的地方补上。
滁州市多位水利系统官员表示,停止灌溉是执行上级指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第36条,“发生干旱灾害,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按照统一调度、保证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对水源进行调配,优先保障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合理安排生产和生态用水。”
作为全社会用水的最大户,安徽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局副局长吴志伟向新京报记者表示,如果一个地方不向农业灌溉供水,也不该向工业企业供水。
“抗旱工作没完成不能回来”
旱灾当前,政府部门行动了起来。
安徽省抗旱工作的省直部门联络人、省种植业局副局长吴志伟的微信群里,每天都被密密麻麻的信息刷屏,大量驻点工作人员每天汇报工作情况:哪天帮助哪里的农民解决了用水难题,哪里又完成了多少小麦播种面积。
吴志伟介绍,安徽省农业农村厅成立了14个抗旱服务指导组,分别驻各市、重点县、重点乡镇。“实行层层包制,即省包市,市包县,县包镇村,每天有什么工作进展都要做汇报”。比如,某天一位驻点干部汇报,他帮种植户找水,开车在田地周围转了一上午,终于在距离三四公里的地方发现了合适的水源。
吴志伟本人驻点宣城,一周4天在宣城,3天在合肥,这种状况已经持续了三个星期。在合肥接受采访的11月15日,他是回来参加当天上午省应急管理厅召开的抗旱协调会。会后,他要在当天回到宣城,尽管第二天就是周末。而这种“连轴转”在他的同事当中属于常态。
多位受访对象表示,早在一个多月前,安徽省省长李国英在省防汛抗旱指挥部旱情会商会议上下了死命令,驻点人员“抗旱工作没有完成不能回来”。
定远县是皖东农业大县,此次旱灾中受灾严重。定远县农业农村局成立了6个“全县抗旱和秋冬种工作指导组”。副局长许福祥介绍,每个工作指导组由3人组成,一名主任科员带队,配备一名水利和一名农技人员,负责三个乡镇的秋种抗旱指导工作。
在黄山脚下的黟县,油菜花是当地重要的旅游资源。11月初第一次播下的油菜花籽因为太旱没出苗,农业系统工作人员上山找水,把山里的河流小溪打坝围堰,截存起来,解决了白天大流量灌溉水源不足和夜晚小流量水源浪费问题。
11月15日,700多亩的油菜花田已经全部绿油油,“终于保住了以油菜花为代表的中国最美田野”,一位工作人员欣慰地说。
为了获取更多的水,他们向天“借”水。吴必文介绍,10月份以来,全省共实施飞机人工增雨作业16架次,组织各市实施地面人工增雨作业366点次,发射火箭弹619枚。
向地“借”水。在黄山市休宁县,农业水利系统鼓励农民打地下水。休宁县农业农村水利局局长凌志武告诉新京报记者,休宁县地下水丰富,他们向农民免费提供抽水设备,并鼓励乡村两级打井作为灌溉后备水源。截至目前,休宁县已新打井70处,清理老井84处。
为了保证未来的用水,滁州市还上马了“引江入滁”工程,从长江调水。
旱灾形势逼人,这项工程进展也格外“神速”。滁州市水利局官网资料显示,10月24日,“引江入滁”工程尚处于征求意见阶段,但29日即进入了一级站工程建设用地征地阶段,31日即进入了施工阶段。
《滁州日报》报道,“引江入滁”工程的取水口位于滁河驷马山分洪道上游,最终输入滁州市第三自来水厂。工程预计2020年1月份完工投入使用,届时将每日向第三自来水厂供水10万立方米,满足60万城乡居民用水需求。
不仅滁州,合肥也从长江调水。据中安在线报道,10月21日晚,“江水西调”工程通过八级提水,注入大房郢、董铺水库,改变了大别山水库群作为合肥唯一补水水源的局面。
从长江调水其实早已是安徽省政府的一项计划。
早在2012年初,安徽省人民政府下发《关于印发安徽省淮河流域(防洪防旱防污供水)综合治理规划纲要的通知》,指出水资源短缺和区域供水能力不足已成为制约安徽产业布局和进一步发展的主要瓶颈,提出了“构建以长江、淠史杭-驷马山、淮河为横,以引江济淮、淮水北调、引淮入亳为纵的‘三横三纵’骨干输水线路格局,辅以其他水源和调配网络建设”方案。
然而,长江并非丰水河流,长江水并非取之不竭。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教授荣淑艳研究发现,近年来,长江年流量和丰水期、枯水期流量减小趋势显著,枯水年多以连续形式出现,枯水状态明显增多。
除了安徽,还有多个省份也从长江调水。面对诸多“取水户”,长江水利委员会方面多次表示,要细化各行政区域用水指标,进一步加强取水总量监控。这也意味着,安徽从长江调水并非一劳永逸之法。
“现在知道节约用水的重要性了”
持续月余的抗旱工作取得了一定效果。《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全省秋种进展情况的通报(八)》显示,截至11月13日,全省小麦已播面积完成率达90.06%,油菜已播面积完成率达85.31%,蔬菜已播面积完成率达94.80%。
这一成绩让吴志伟感到振奋。吴志伟表示,尽管一些缺水的地区秋种进度比较慢,情况最严峻的地方小麦完成已播面积尚不足六成,但“完成抗旱秋种任务,我们是有信心的。”
这种信心来源于过去月余的辛苦工作,更来自于脚下慢慢变化的土地。
11月底,全省普降连绵雨后,吴志伟知道,今年的冬小麦抢种补种工作目标能够完成了。“加上前几天的一场小雨,全省降雨量达到41毫米,土壤渗透了,旱情得到了很大的缓解,只要皖北四个市种下了,我们就放心了。”
吴宝国也改变了放弃种小麦的想法,雇了两个人,趁着这场雨水补种了300亩小麦。
滁州市住建局呼吁,“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要进一步提高节水意识,努力减少水资源浪费。工业企业要合理调整生产工艺,避开供水高峰时段用水。”并现金鼓励市民对违规取水行为进行举报。
农业节水技术的重要性也再一次被提出来。
定远县、休宁县都提出方案,大力推广喷灌、沟灌或雾喷等节水灌溉方式,防止大水漫灌,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在平常年份,推广节水技术还容易遇到各种推辞。”休宁县农业农村水利局局长凌志武说,但经历这场大旱,大家的想法空前地统一起来,必须要节水。
吴志伟回忆,他们一个指导组在给驻地农民指导农田浇灌工作时,采用了喷灌技术,一亩地只需20立方米水,但传统的漫灌方法,至少需要60立方米水,漫灌后还得晾干地才能播种。“这就能让农民很快认识到节水技术的好处,也容易接受”。
多位滁州受访者表示,这次干旱让他们知道,即便在南方,也会有缺水很严重的时候。
最近,刘娟养成了一个新习惯。每天用两个桶接好水,一桶用来洗漱,一桶用来做饭。洗菜、涮拖把的水都留着用来冲马桶,脏衣服攒够一桶(洗衣机)了再一并洗。“以前不这样做,但现在知道节约用水的重要性了。”刘娟说。
新京报记者肖隆平实习生刘思园安徽报道
责任编辑: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