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意外怀孕向外卖小哥索赔”系捏造,正经媒体怎能如此恶俗?
文/杨鑫宇
不论在什么平台上,我们对新闻的核心追求还是真实而有意义。媒体追求流量,也决不能以降低底线,罔顾事实为代价。
近日,一则内容取向十分恶俗,怎么看都“槽点满满”的奇葩新闻,在多家媒体的带头炒作与大量自媒体的推波助澜之下,突然占据了网络舆论的焦点。这则新闻声称:徐州一名女子通过网络渠道购买避孕套后,因为外卖小哥送货延误,导致其意外怀孕,该女子于是起诉了这名外卖小哥,索赔3万余元。新闻发出之后,立即引发了广泛的转发与围观,“吃瓜群众”的相关议论,不用想都知道会有多么不堪。
然而,就在网友们对这则新闻吐槽得正欢之际,江苏网警却果断出手,在微博上公开辟谣,称这起事件纯属捏造,相关新闻可谓是不折不扣的假新闻。来自警方的辟谣轻松地粉碎了这个漏洞百出的虚假故事,此前对此事议论纷纷的“吃瓜群众”也很快就没了声响。
然而,官方辟谣的出现,虽然有效地“驱散”了那些对着这则编造出来的消息插科打诨的网友,但却也激发了另外一群网民的怒火。这些网民的愤怒,指向的不是别人,正是那些在这则假新闻的传播当中扮演了极不光彩角色的媒体。一方面,这些媒体用毫无依据的虚假新闻,严重欺骗了其读者的心智和感情,是为无信;另一方面,这些媒体也在炒作这则新闻的过程里体现出了极端媚俗、缺乏操守的一面,是为无德。这种“无德无信”的做法,让这些媒体自食其果,成了众矢之的,同时也暴露出了舆论生态存在的某种问题。
据网警调查,这则假消息的原始出处,是百度百家号“都市故事会”(现已注销)的一篇文章。因为发布这篇文章的根本不是什么媒体,且影响力有限,这则消息并未在发布后迅速大爆。然而,几家正规媒体的参与,让这则消息的传播力产生了“质变”,或许是看到了这则消息的“网红”潜质,西湖之声、济南时报、新晚报等多家媒体纷纷在自家的新媒体平台上,对这篇根本没有任何可靠信源的网文展开了二次加工,包装成了看起来颇像一回事的“新闻”。于是,在正规媒体的背书之下,这则本来就充满了话题性与下流暗示的消息堂而皇之地火遍了全网,留下了不少糟糕的祸端。
尽管在这则假新闻的后续传播之中,大量自媒体的积极转发与添油加醋,也起到了不少不良作用,但是,倘若没有正规媒体的参与,这种看上去就荒诞不经的消息根本不可能骗过这么多的网民。因此,正规媒体对新闻专业标准和行业伦理规范的“失守”,可谓是这起事件的第一元凶。任何一个新闻工作者,不论是在学校里,还是在岗前培训中,都必然学过如何核实信源的真伪,如何区分格调的高低。“不能为了流量抛弃操守”——每个新闻工作者,大概都已经对这样的话听得耳朵都起了茧子。在这种情况下,数家颇有声望的媒体,齐齐在一则造假手段根本谈不上高明,且格调极其低劣的假消息面前失守底线,对此负有直接责任的人无疑难辞其咎。
自从互联网普及以来,人们常常发现,同样的媒体,在网上与网下的“媒体人设”很可能非常不同。这与互联网传播的独特性有关,也体现出了媒体争取网民关注的愿望与诚意。然而,尽管互联网是一个更开放、更活泼的传播空间,媒体的专业与伦理规范却并不会因为信息发布平台的变化而变化,遗憾的是,一部分媒体从业者对这一点并没有清醒的认识,而是把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当成了可以“适当忽略”伦理与专业规范的“特区”,为了流量一味迎合受众的一些上不了台面的口味。同样的低俗、虚假新闻,就算给报纸、电视台的编辑一百个胆子,他们也未必敢于上版上屏,但对于同一家单位的新媒体编辑而言,这些消息却可能是他们吸引眼球的法宝,这种现象,可谓是网络传播中的一大毒瘤,必须得到针对性的治理。
当我们在互联网上阅读新闻时,我们或许期待着比传统媒体更加活泼的表达风格,更加多元的新闻表现方式,与更加开放接地气的选题范围,但归根结底,不论在什么平台上,我们对新闻的核心追求还是真实而有意义。为此,网络媒体在以各种方式争取受众的时候,决不能以降低底线,罔顾事实为代价。这种做法倘若得不到阻止,网络空间只会变得乌烟瘴气,媒体的公信力也会受到严重的打击,最终只能害人害己。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出品
责任编辑:张义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