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儿歌捡到“一分钱”变“一元钱”?作者家属:经典就是经典
近日,一张截图在朋友圈流传,那首著名的儿童歌曲《一分钱》被改成了《一元钱》。有人感叹,时光飞逝,过去的“一分钱”成了“一元钱”;也有人质疑,这样改编经典,难道不是恶搞吗?要知道,作曲家就曾在南京创作并生活多年,扬子晚报记者采访了原作者的家人。
一分钱变一元钱
消解经典文化,可取吗?
对于熟悉的儿歌《一分钱》被改成了《一元钱》,不少网友议论纷纷。有人认为,与时俱进没什么不好,现在“一毛钱”都难见到了,还怎么让孩子去理解“一分钱”呢?也有的网友表示,这首歌曲传扬的是拾金不昧的品德,经典永流传,不需要改编。也有人调侃,以后是不是需要改成“捡到一张二维码”?
扬子晚报记者向南京芳草园小学的音乐老师求证后获悉,这不是来自学校教材。在不少老师记忆里,《一分钱》这首儿歌,已经很多年没在课本上出现了。在微博上,也有网友报料,这是山西太原一所小学一年级新生学的儿歌,但目前还没有出现官方回应。
许多网友可能并不知道,《一分钱》出自国家一级作曲家、著名音乐家潘振声之手。潘振声一生历经坎坷,他的幸福晚年是在南京度过的。1991年潘振声调任江苏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1995年退休。老夫妻相濡以沫,两个继女也很孝顺。2009年5月14日,他因患脑血栓经多方医治无效在南京逝世,享年77岁。
扬子晚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原作者的家人,女儿马莉是南艺老师,也是长笛演奏家。马莉在朋友圈看到这个截图,还有不少朋友来问她,知不知道《一分钱》被改的事情。
“我完全不知道。这种事还真是无从下手,我觉得正规出版社不会去做这样的事情”,马莉说,“爸爸这首歌写的是孩子天真无邪,捡到钱要交给警察叔叔,跟物价没有什么关系。尽管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但经典就是经典,我们今天唱来仍然可以体会当时创作者的心血。改成这样,唱起来不觉得拗口吗?我觉得,对这样的恶搞或者调侃,不用去理会。我理解大家是用这个来搞笑或者调侃,把它变成一种段子,但现在我们有时候并不尊重自己的经典文化,随意就去消解掉,但又缺乏原创的能力,这并不值得提倡。”
采访中,不少音乐创作者都表达了此类看法,影响了几代人的经典,不宜去改动它。这也是对文化传统的一种尊重。
你知道吗?
捐出《一分钱》手稿,“一分钱不要”
“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等曾伴随亿万少年儿童成长的歌曲,都是出自潘振声之手。他被誉为当代“儿歌大王”,其创作的大量儿童歌曲,有一千余首在全国各地报刊电台发表、热播。其中,《一分钱》《春天在哪里》等,成了世界儿童乐坛中的“世界名曲”。他曾获中国唱片公司“金唱片奖”等重量级奖项,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马莉回忆起《一分钱》的故事说,因为这首歌太有名了,潘振声还有了“一分钱爷爷”这个雅号。当时响应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号召,全国都在学雷锋。1965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小喇叭”节目组一位女编辑写信给潘振声向他约稿,请他创作一首表扬“好孩子”的歌。潘振声接到约稿信后,沉浸在当年任音乐老师的往事回忆中。当时他在上海一所小学当大队辅导员,办公桌上有一个文具盒,里面放满了孩子们捡到交上来的硬币,孩子们拾金不昧的行为,常常拨动着他的心弦。虽是一两分钱,却折射出孩子们美好纯洁的童心。那时孩子们排队回家,交警就在校外维持交通秩序,孩子们经常走出校门很远了,还回头和交警挥手喊道,“叔叔再见!叔叔再见!”
潘振声于是将这两个场景融合起来,紫竹调的旋律幻化成带有城市色彩的明快旋律,创作了《一分钱》这首歌。《一分钱》儿歌一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就像插上了飞翔的翅膀,迅速飞向大江南北。
后来上海公安博物馆成立,找潘振声要当年的那封约稿信及《一分钱》曲谱。对方开出了20万的收购价,结果潘振声说:“孩子把一分钱交给警察叔叔,这份手稿,我当然也要交给警察叔叔,一分钱不要!”潘振声对筹建公安博物馆的上海市公安局孙警官说,“你们不要来南京,我给你们送过来”。后来经中国文物局鉴定,《一分钱》的手稿、曲谱被评为“现代革命一级文物”。
保持一颗童心
一辈子创作不息
潘振声生于上海,他凭借刻苦自学踏入音乐殿堂。由于家境贫寒,只上了半年初中就被迫辍学了,进印刷厂当了学徒。参军后他更迷上音乐,复员后,他被分到上海一所小学,当上音乐老师。他除了平常在学校教课,星期天就到上海广播电台文艺部当业余编辑。当时《我们来到了花园里》《小鸭子》等脍炙人口的儿歌传遍上海滩。后来潘振声去了宁夏人民广播电台,他利用业余时间为广播创作歌曲,不收分文报酬。《一分钱》就诞生在宁夏。
马莉告诉记者,创作了一辈子儿童歌曲,但看着孩子们没有可以争相传唱的歌,每次看到一些歌唱比赛上孩子们唱着大人的歌,满口“情爱”,潘振声就觉得忧心忡忡。过去中小学生没有音乐教材,适合少年儿童演唱的歌曲也很少,他决定自编教材,自己创作歌曲。他把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塑造美好心灵作为自己的使命。
从调任省文联到退休后,潘振声有了更多的时间来进行创作。老人的工作台被他花光全部积蓄购置的录音制作设备占去了大半,原来一贯追求时尚的潘老晚年还在跟一帮年轻人学习制作CD,把录音棚搬到了家里。“他跟年轻人不耻下问,认真做笔记,还自己做了一个使用指南,”《老鼠爱大米》等网络歌曲也被潘老刻录进了他的教材。
在家人的心目中,潘老还保持着一颗童心。马莉还记得,“老爷子不落伍,一些时尚的东西他都能接受。他平时在家经常也会玩连连看、泡泡龙等小游戏,因为比不过我妈,还着急上火,晚上不睡觉用掌上机‘苦练’。”
除去《小鸭子》《一分钱》《好妈妈》《春天在哪里》《祖国祖国我们爱你》等脍炙人口的儿歌之外,潘振声在本世纪仍然创作不息,晚年还去各地采风,历时4年积累出《56个民族新儿歌》等作品。
来源:扬子晚报
责任编辑:闫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