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新闻 > 正文

爱国情 奋斗者|石碣镇赴云南昭通扶贫干部邓炳炎: 扶贫战场再显军人担当

爱国情 奋斗者|石碣镇赴云南昭通扶贫干部邓炳炎: 扶贫战场再显军人担当

▲邓炳炎(左)为“包保户”蒋德刚送精准扶贫明白卡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供图

真正的军人,不需要穿军装,你也能认出他——石碣赴云南昭通扶贫挂职干部邓炳炎就是这样的人。

30年前,他应征入伍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驻守在祖国的南粤大地,军旅生涯走过了17年,历任班长、排长、指导员、副营级干部。

30年后,他在云南高原上开辟了精准扶贫“新战场”。挺拔的身躯,黝黑的皮肤,透亮的音色,还有那股军人本色在他身上显露无疑。

“我想申请去云南昭通扶贫,我是从农村出来的,对农村有着深厚的感情,想锻炼一下自己……”2017年7月,我市选派干部赴云南昭通开展扶贫工作,邓炳炎得知消息后请缨到扶贫一线工作,并得到了组织的认可,顺利通过考核后奔赴扶贫一线。“扶贫工作确实苦,这都不算什么,能为昭通群众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情,这是一辈子的幸福。”短短两年间,邓炳炎已变成地地道道的“昭通人”,军人的担当指引着他在扶贫路上继续前行。

请缨开辟人生“新战场”

1989年,年仅18岁的邓炳炎踏上了军旅生涯,一晃就是17年。期间,他参加过98年抗洪,在湖北仙桃市与无数战友一道守护东荆河,苦战2个余月终战胜“洪魔”。2006年,邓炳炎脱下了军装,泪别军营后,他转业到石碣镇成为了一名宣传干部,2012年起担任石碣镇武装部副部长。

17年军旅生涯锤炼了邓炳炎的意志,更诠释了军人的担当。邓炳炎说,脱下了军装,退伍不褪色,能为人民群众做实事的途径还有很多。

“我想申请去云南昭通扶贫,我是从农村出来的,对农村工作比较熟悉,也当过16年兵,性格好动,对农村有着深厚的感情,想锻炼一下自己,自认为能干好这份工作,对组织上没有其他任何要求……”这是一条请缨出战扶贫的短信。

2017年7月某一天,经过深思熟虑以及得到家人的支持后,邓炳炎把自荐信息发到了石碣镇主要领导的手机上,文字间无不流露出对打赢扶贫攻坚站的信心与决心。最终,他得到了组织的肯定,顺利通过层层考核,奔赴昭通开辟人生中的另一个“新战场”——挂任昭通市昭阳区扶贫办副主任一职。

主导起草20余个扶贫方案

初到昭阳区,邓炳炎被有些乡镇的贫困震撼了。有一次,他看到有一家人正在修房子,男人、小孩、老人、背着孩子的妇女一起上阵,这样的画面一直镌刻在邓炳炎的心上挥之不去。“看到这样的情景,我被他们的坚强和勤劳所折服,心里顿时涌出一股酸酸的味道。“邓炳炎说,无论身在何处,干什么工作,只有做到人到心到,才能干一行“通”一行,一定会努力为昭通的脱贫攻坚做点实事。

邓炳炎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挂职以来,他主导起草了《携手奔小康三年行动规划》《社会帮扶实施方案》等方案20多个,参与指导石碣镇与昭阳区的互访交流、干部派出、劳务输出、人才支援等各项工作。

在他积极协助下,发动爱心企业捐款、捐物达800余万元;向东莞劳务输出2400余人,并在昭阳成立了莞阳人才服务公司,定期向昭阳人社局提供优质岗位,促进昭阳区贫困劳动力有序定向输出,助推增收脱贫;为当地招引优质项目2个,引进资金达3500多万元。

建房架桥修路“莞昭”情深

走进靖安镇的长寨村兴隆沟,一幢幢具有乡村风情的白墙灰线格子窗的精美楼房依山而建,散落在苍翠树木的掩映之中,干净平坦的水泥路像一条条玉带,蜿蜒盘旋到每家每户。68岁的钟应前在自家的楼房门口悠闲地捡着从地里挖来的洋芋,门前的菜园里长满了亭亭玉立的玉米,显得玲珑可爱。

“原来的兴隆沟,家家住的是土坯房,道路泥泞不堪,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买点东西只能靠人背马驮,取个媳妇回来都留不住啊……”回忆起昔日的生活,钟应前眉头紧锁,一度哽咽。

邓炳炎告诉记者,在市镇两级的帮助下,把原来村民居住的土坯房拆掉,建起了新房子,村里的水泥路修到家门口,大车小车都能进,打光棍的人渐渐少了,很多小伙子还娶回了外地媳妇,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记者得知,在兴隆沟路边房屋的墙上赫然写着:粤滇携手扶真贫,长寨儿女感党恩。千言万语汇成这句话,表达了兴隆沟村民对东西部扶贫工作的深深感激。

位于靖安镇松杉村松杉小学附近有一座新修建的桥梁,是石碣镇投入资金100万元修建的,村民们为了表达感激之情,取名为“石碣·靖安连心桥”,这座桥不仅解决了周边70多户群众出入难的问题,还架起了东莞和靖安人民的心灵之桥。

“原来河上搭的是木条,牲畜不敢过,老人小孩也不敢,眼看到家了,绕道走还要走半天。现在桥修好了,车子都能开到家门口。东莞人很好,就像我们的亲人一样。”说到这里,松杉村老人李井江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爱国情 奋斗者|石碣镇赴云南昭通扶贫干部邓炳炎: 扶贫战场再显军人担当

▲石碣镇援建的这座桥被当地村民取名为“石碣·靖安连心桥”

扶贫工作辛苦却幸福着

邓炳炎经常调侃说自己就是一座沟通东西部的桥,有了这座桥,东部和西部的交流多了、感情深了,帮扶的成效也大了。可是,在这座桥上,他感到亏欠了家庭太多,时常让家人担忧。

初来乍到,邓炳炎在工作和生活上遇到了很多困难——工作上语言交流不顺畅,沟通交流不便。生活上,由于水土不服,患上了肠胃炎和高原指疳,两个大拇指深深地凹陷下去。妻子担心他的身体,请了半月假来到昭阳照顾他,可是他不是在办公室写材料,就是下乡检查,妻子只好跟着一同下乡工作,两人的休息时间几乎没有。

“我千里迢迢过来照顾你,你这样没日没夜地干工作叫我怎么放心得下你呀!”妻子说完伤心地痛哭起来。看到此情形,邓炳炎心里不是滋味,一个当过兵的铁汉子眼里噙满了泪花,他觉得亏欠家庭太多了。

“扶贫工作确实苦,这都不算什么。”邓炳炎安慰妻子说,每一个扶贫干部都有家庭,可是我们全身心扑在工作上,一点都不觉得苦,心里还是幸福的,因为我们心中有梦想、有信仰,我们正在打一场精准扶贫攻坚战,胜利在望。(全媒体记者袁健斌)

相关阅读:
女子花5万在平台找高薪工作 被要求和男师傅同居 火热世界杯 球迷节日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