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新闻 > 正文

央视网谈高校试水人脸识别:技术的进化教育的退化

原标题:央视网评丨高校试水人脸识别:技术的进化教育的退化

学生是否认真听讲、是否玩手机、是否闭眼打瞌睡,都被人脸识别系统一一记录在案。这对教育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近日,有大学在部分教室“试水”人脸识别系统,用于日常考勤和课堂纪律管理,引发很大争议。

媒体采访的部分学生比较支持这个系统,认为能避免刷卡的繁琐流程。但这些支持,其实主要是针对考勤功能,而网上更多反对声音是针对其在教学中的应用。在多数人的印象中,大学毕竟不同于中小学,一个已经成年的大学生,还需要学校用探头来监控课堂表现,听起来都显得荒诞。

这看似先进的技术,底层毫无科学的逻辑支撑。一个大学生优秀不优秀,和课堂上有没有看手机、有没有发呆有什么必然联系吗?发呆和思考之间怎么区分,玩手机和用手机查资料之间怎么鉴别?大学教育如果这点自由度都不给学生,还要像管小学生一样过于重视课堂纪律的话,那真是教育的悲哀。

在简单粗暴的技术思维背后,可能是对大学教育的错误理解。这种技术监控手段,和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自主发展的理念背道而驰,其关注重点是学生有没有“听话”、有没有按照老师的指令行事。我们需要培养的不是课堂表现好、善于速记的人,而应该是有独立思考和见解的人。

不可否认,有些大学生可能在课堂上是会发呆、玩手机,但解决的方向,也应该是教授教师们调整教育方法,提高讲台上的魅力。即便最终还是有些“坏学生”课堂表现不佳,甚至无法顺利通过大学的考核,那也是大学教育的常态。优胜劣汰、责任自负,本也是教育的一部分。更何况,中外都不乏一些杰出人士,他们是通常意义的“坏学生”,但他们同样在大学接受到教学之外的精神滋养,感恩他们的大学岁月。如果大学对这些人非用技术手段监控并进而试图矫正他们,效果恐怕适得其反。

教育是非常专业的事,利用新的技术手段进行一些教育试验不是不可以,至少要经过必要的论证程序。就这个人脸识别系统而言,这是哪个部门、什么人决定引进的,花了多少钱,经过了怎样的论证程序,都有必要交代清楚。随着我们国家教育投入增加,现在很多高校的经费相对比较富裕,但是怎么花好这些钱,却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议题。高校“三公”经费公开这些年有所推动,但整体还是比较粗糙,不利于师生和公众监督。

相比于事后监督,事先的“专业把关”更重要。对于大学教育,人们一直呼吁“教授治校”,就是因为考虑到教育领域的特殊性、专业性。就人脸识别对教育的利弊,如果能更充分地征询师生代表的意见、进行公开的论证,也许就可以避免这种先试水再说的现象。所以,人脸识别系统引进课堂的争议也再次提醒,大学的很多决策应该有更透明、更专业的决策程序。

责任编辑:张申

相关阅读:
“商界花木兰”逝世 她曾给邓小平做翻译 中国女子泰国拾遗失物未上交 或面临5年以下刑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