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新闻 > 正文

央视网评:功利升学观不除 全社会择校焦虑难解

原标题:央视网评|功利升学观不除,全社会择校焦虑难解

开学季如期而至,学区房又引发关注。近年来,全国多地都严格落实“就近入学”政策,并通过实施“多校划片”入学,有的地区还规定每个学区房六年之内只能提供一个就近入学学位等政策,以期降低学区房的择校功能。

政策虽好,但扬汤止沸,各地还是不时曝出天价学区房新闻,北京单价逼近30万/平的“老破小”学区房依然抢手。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以上这些政策,说到底都只是治理择校热的外围措施。

比如,多校划片是基于学校间的办学质量差距较大而推出的,让划片对口的居民子女都有机会进片区内的好学校。以往的学区房,其实是“学位”房,政策出台后,才真正变成“学区”房。这样的政策给缩小学区内校际质量差距创造了条件,可是,如果只有多校划片措施,没有进一步缩小校际差距的实际行动,学区间以及学区内学校间办学质量不均衡,就会继续有学区房热。因此,要疏导择校需求,给学区房降温,必须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

有人说,推进义务教育均衡,急不得;而家长让孩子上好学校,又等不得。这就是当前义务教育供给和需求的矛盾。怎样调和这一矛盾,在现阶段似乎无解。而其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不是“急不得”,而是愿不愿意下定决心以均衡为基本理念解决这一问题。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势在必行也必须改变,而改变应该在关键领域进行突破。

首先要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不能只是对现有资源的“盘活”,把义务教育均衡变为“削峰填谷”,而要是“保峰补谷”,这就需要加大投入,尤其是对薄弱学校的投入;其次要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权,让每所学校在均衡基础上,办出个性与特色,满足受教育者的个性教育需求。

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政府的教育价值观和教育政绩观,以及社会教育观的转变至关重要。

我国2006年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早就明确义务教育阶段不得设置重点校、重点班,可是,迄今为止,各地还存在不少名校、牛校。地方政府经常将中高考升学率视为政绩,并以考试成绩来配置教育资源,这种做法很难推动义务教育朝着均衡方向发展。

在家长眼中,升学率几乎成了判定学校好坏的唯一指标。这也促使学校以抓升学来吸引家长。而抓升学越来越低龄化,从高考、中考蔓延到“小升初”,甚至是“幼升小”。在今年的升学季中,某地幼儿园还张贴喜报,公告幼儿园小朋友被知名小学录取的情况。这种功利地以升学来评价一地教育和学校的唯成绩论认知,也助长了教育资源的失衡,并使教育环境陷入恶性循环。

学区房价值正是反映考试成绩差异、教育资源分配失衡的一个“晴雨表”,也反映着家长择校的普遍焦虑。可以看到,功利升学观不除,全社会的择校焦虑就难以解决。那么,该如何破除功利升学观?

一方面,要切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另一方面,需要家长有对孩子成长成才的合理期待。

于政府部门而言,应该以学生为本,而不是以分数为本,努力推进教育均衡,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接触到好的教育,而不是把优质资源集中配置给少数名校以获得升学政绩,从而推动我国教育实现从“精英模式”走向“普及模式”。

于家长而言,要破除分数迷信,从关注升学、关注孩子分数,到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以及孩子真正的成才。近年来,不乏名校学生酿成流血悲剧事件。这足以说明,成绩固然重要,但与心理健康、自理能力、兴趣爱好、身体素质等诸多方面因素相结合发展,才是教育的正确方向。

分数不是唯一,学区不是保障。完善教育均衡,教育部门要出台政策“快行动”;关注孩子发展,家长朋友则要放平心态“慢慢来”。

责任编辑:王亚南

相关阅读:
丢失身份证千万别大意 来看丢失后的最佳做法 网络主播开千万豪车跨省飙车 粉丝都看不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