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强签协议、高薪诱骗…“培训贷”套路深受骗者维权难
近日,想换份工作的长春市民刘先生,应聘到该市某通信公司,参加培训1个月后才得知要还贷,如不按时还款就会影响个人征信。本想求职却稀里糊涂背上“培训贷”,小伙无奈称:“太坑人了!”
“真培训,假就业;真借贷,假推荐。”套路屡被曝光的培训贷已不是新鲜事物,但仍有职场新人受骗入坑。《工人日报》记者梳理发现,在聚投诉、百度贴吧等平台上,各类有关培训贷的投诉层出不穷,求职者想要维权,难度不断升级。
有人被骗欲哭无泪,有人还想以此创业
7月11日,长春一位20岁出头、怀揣空姐梦的市民修娜,拿着一份某航空科技有限公司的培训合同,来到广东广和(长春)律师事务所,向王雨琦律师咨询协议是否有问题。
该份合同在就业培养费用及付费方式内容中明确:乙方必须在签订协议时,由甲方协助申请全额“空乘定向就业培养基金”,在某公众号或某分期APP向银行申请助学贷款6万元整。这意味着,学员只能通过贷款方式学习。同时,协议规定还款方式是第一年每月还款120元,第二年每月还款6200.4元,还款总额75844.8元。按此计算,年利率高达13.2%。
王雨琦认为,这种强制贷款“交学费”的方式本身就不合理,建议咨询者不要签约。她告诉记者,修娜还是比较聪明的,签合同之前知道先咨询一下律师。不少刚毕业的大学生遇到类似情况,会单纯觉得这种既能学到技术,又能找到好工作,还不用家里拿钱的方式挺好,轻易就会被坑,等知道受骗后却追悔莫及。
稀里糊涂“被贷款”的长春市民徐伟杰应聘的公司以高薪工作为饵,诱骗他贷款参加培训,结果却变成待业青年。面对网贷平台即将起诉的短信警告,小伙子无奈之下只能起早贪黑,靠早市摆摊卖水果挣钱还贷,欲哭无泪。媒体曝光的多起培训贷事件中,不少受害学生都和他一样,在欠下贷款又没有顺利就业后,只能没日没夜打工还钱。
不过,王雨琦还曾接到过大学生写“骗贷”协议的委托意向。了解到这门生意来钱快、赚得多,这名大学生竟想以此创业,欲托律师帮忙拟定一份可规避法律风险和后果的培训协议。
“我只能跟他解释,这种方式涉嫌违法,一是不能强制贷款,二是培训内容是否名副其实都有讲究,否则有可能涉嫌欺诈或诈骗被追究刑事责任,后果不堪设想。”王雨琦说。
套路深深,骗术更隐蔽
培训贷这种方式起源于2006年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达内教育”尝试用“先就业后分期付款”模式,以解决学员学费支付难题。此后逐渐发展为众多IT培训机构的标配之一,确实曾帮助过不少培训机构和学员。
然而,随着网贷的飞速发展,在工作难找、收入偏低的就业环境下,针对在校大学生和职场新人急于求成的焦虑心态和分辨能力差等特点,很多无良企业却开始钻法律空子,设置种种套路,用“真培训,假就业;真借贷,假推荐”等方式,诱骗求职者和学员,将培训贷扭曲为违法敛财工具。
起初,企业多以招聘为由,吸引求职者面试,然后通过以提供高薪工作岗位为饵,贬低应聘者技术能力,洗脑式吸引其通过贷款接受上万元的高价培训。虽基本上宣称是无息贷款,但年利率大多都在15%~25%之间。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还有很多人稀里糊涂就签了协议,对贷款金额、利率等内容全然不知,且培训内容和质量草草了事,部分求职者在培训后,企业并未按照承诺为其找到满意工作。因怕影响征信,被贷款者只能硬着头皮还贷。
“培训费一共1.45万元,公司说等我上班后从工资里扣,还说培训期间每个月给1000元补助,因此要了我们身份证和银行卡,却未想是在‘蜡笔分期’上办了培训贷款。”徐伟杰告诉记者,当时,培训讲师就是天天照着PPT读,学习内容在实际操作中也用不上。培训结束后他被分到北京一家通信企业做维护,月薪仅有1900元,根本不够开支。经沟通,公司相继又给他推荐了几家企业,但不是工作地点太远,就是没有应聘资格。
如果说在此前盛行期,培训贷还算漏洞百出。如今,在媒体曝光和求职者高投诉率的背景下,玩此伎俩的企业手段也在不断升级。
有业内人士称,不少人都会专门找律师拟写协议内容,明确须贷款分期支付学费。且不论培训和推荐就业质量如何,总归是有形式上的服务内容。即使求职者在培训后就业质量不佳,企业也有借口从求职者身上找原因。这样,便能尽量规避法律风险,使培训贷套路进一步隐晦。
学员维权很被动
陷入培训贷后,很多不堪催款和还贷负重的受害者,纷纷向相关部门投诉求助。可实际情况是,受害者、有关行政部门甚至是法律,都难抓到培训贷的把柄和漏洞,想成功维权,着实太难。
记者梳理媒体报道发现,仅有少数受害者通过向媒体和相关监管部门举报,侥幸要回部分学费,多数悬而未决。还有受害者告到法院后,因证据不足败诉。若不是培训机构卷款潜逃,面对培训贷引发的经济纠纷,公安机关也仅能帮助协调调解。有的涉事企业还“理直气壮”地表示,学习就会产生费用,如果学生不满意,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有些培训贷事件就是诈骗,但买卖双方如已自愿签署协议,就很难找出违法之处。”王雨琦表示,作为成年人,学员在签约时属于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与借贷机构签订的借贷条款合法有效。同时,学员只要参加了培训,就已享受服务。很多企业还会留存学生视频、照片等上课信息,这导致后期学员想维权,会很被动。
此外,构成诈骗的前提必须是企业主观上明知自己没有承诺的相关资质、资源,客观上虚构师资力量、培训效果、高薪岗位等。如果单从企业对应聘者做出承诺但没有兑现来说,只能算作合同违约行为。
“骗局屡禁不止的根本原因就是有利可图,且‘利润’很大。同时,学生和职场新人的警惕性很差,对骗局没有足够的识别能力。”王雨琦建议,大学生和职场新人应提高警惕,增强法律意识,在需要签订培训贷款协议时,最好能提前咨询律师。作为成年人,签字时一定要考虑到法律后果,更不能随意将自己的身份证和银行卡借给他人。
来源:工人日报
责任编辑:张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