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新闻 > 正文

大学老师不写论文都可以评教授?高校回应

原标题:大学老师不写论文都可以评教授?高校辟谣:在理解上过于片面

今年3月,南京林业大学出台职称评审新政,增设“教学专长型教授”职称岗位,评审过程不考核论文。3个月后,任教33年的蒋华松成功晋升教授,成为该校第一位“教学专长型”教授。

蒋华松。本文图片“长江日报”微信号

蒋华松。本文图片“长江日报”微信号

在普遍以论文作为高校职称评审硬标准的环境下,蒋华松和南京林业大学受到的赞扬和质疑纷至沓来。其实,江西理工大2009年出台过类似政策,南京理工大2016年也正式推出“不唯论文评职称”的措施,媒体以“不写论文也能评教授”为主题进行报道,引起广泛范围的惊叹。

近日,南京林业大学和南京理工大均向长江日报记者表示,“不发一篇论文也能评教授”的理解有误。

趟一条“唯论文”之外的新路子

南京林业大学工作人员向长江日报记者介绍,在以往的职称评价体系中,高校老师们面临的是“一刀切”境遇,发表论文数量是硬指标。对公共课和基础课教学的老师来说,现实中承担了大量教学任务,即便教学工作做得再好,没有条件完成科研论文,评职称的时候非常不利。

以蒋华松为例,每周要完成20节以上的高数基础课,还要带领学生竞赛团队训练、比赛,能投入到科研的精力和时间很少;另一方面基础课体系发展成熟,难以再有突破性研究成果。在一刀切按论文数量为指标评职称时,难得有优势。

大学老师不写论文都可以评教授?高校回应

南京理工大学人事处师资科主任葛星也有同样的感受。他对长江日报记者表示,偏教学和管理的老师按照论文的方式评职称,无法将自己的工作优势转化为符合标准的论文。还有一些老师参加了国家重大项目,投入了大量精力,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有些项目涉及到保密问题,没办法发表论文,还有些老师因为项目进度紧张,没时间写论文。

“如果按照论文标准评职称,无法获得更高职称,不利于教师队伍成长,一些老师也会因为现实的指挥棒作用,减少本职工作投入,去硬着头皮拼论文。”

2016年,南京理工大开始职称评审制度改革,将职称评审细分为四型六类,其中教学为主型教授、重大(工程)项目研究类教授和实验系列教授,都是以其他评审标准代替论文标准。

南京理工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今年3月,南京林业大学发布“教学专长型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新政策,探索实行“教学专长型教授”职称评价体系。在教学方面做出突出成绩的老师,可以用教学成绩替换科研成绩,在新的职称评审体系内参与职称评审。

“论文不再是‘硬杠子’,单纯考察他的教学在师生中的口碑和实际课堂教学质量。”南林大人事处处长闵永军说,蒋华松评教授的过程中,没有要求审查一篇论文。这是靠论文评职称之外的一条新通道。

评审新标准的量化是难题

南京林业大学对“教学专长型”教授的评审,有两项指标:师生评价和课堂质量专家评价。

老师自主申报之后,学工处近5年的所有毕业生发放问卷,每份问卷最终的分数对应核算成优、良、及格评价,再统计所有问卷评价形成数据,了解毕业生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教务处随机抓取老师前一年授课录像中3段教学视频,每段45分钟,组织校外不少于3位国家级或省级教学名师,以及校内教学督导等进行评议。

蒋华松获评教授后,舆论对评审结果及对应标准的客观性、科学性产生质疑和讨论。

南京林大人事处副处长韩建刚介绍,今年是第一次以新标准评审,时间周期只有3个月,学生评教的统计范围不够广,数据还不足以形成代表性。按照理想的设计,以后将提前半年以上发放问卷,以便获取更多的数据。

实际上,对蒋华松评审过程中,发放问卷超过5000份。在学生评教方面,只针对毕业生而不针对在校生,就是为了尽量消减主观性评价对结果的影响。因为在校生可能会碍于自己还在上这个老师的课,或者对老师整体的认知还不够成熟全面,评价的时候主管影响较大。

“用论文来考核,标准非常量化,用讲课好与不好来评价,这方面标准似乎很难量化,这是实际中的难题。”韩建刚说,校人事处也在总结经验,不断调整、完善具体的评审标准。

南京林业大学

南京林业大学

南京理工大的新评审标准已经执行3年,新标准的具体内容同样在不断调整变化。2016年新设“教学为主型”教授评审,是为了将优秀的教学老师纳入评审系统,在实际评审中发现,偏实践类的教学老师依然无法找到匹配的标准。

葛星介绍,艺术、体育老师本来被归类入“教学为主型”,在此类别中参与职称评选,但他们更多时候在课堂教学之外承担了大量实践教学,比如带领艺术团、体育队参加竞赛活动,按照教学为主型职称评选的标准,无法对其工作成果进行评价。于是,该校今年增设了“文化素质教育类”教授评审标准,将工作量、年度教学质量考评、获奖情况等多项指标纳入评审标准,今年年初已评审出一位副教授。

被误读的“零论文教授”

针对“不发一篇论文也能评教授”这一说法引起的质疑,南京林大、南京理工大均对长江日报记者表示,这样的理解有误。

南京林大新职称评审体系中,只有公共课和基础课的老师,可以不用考核论文就参加“教学专长型”职称的评选。“教学专长型”是“教学为主型”大类下边细分的子类,其他“教学为主型”职称评审还是会有论文要求,只是权重较低。

“也不是鼓励老师们都放弃科研职能转向教学职能。新增的评审类别和标准只是对以前标准的补充,相当于多了一个考核纬度。并且,这个增加的纬度标准含金量不会降低,不是说没发表论文的老师都也可参评,也不是说参评了就能评上。”

韩建刚介绍,今年一共5位老师申报“教学专长型”教授、副教授,最终只评出1名教授,副教授则是空缺。而蒋华松在多年教学工作中,也撰写过很多论文,只是这种论文并非公开发表在国家期刊。

2016年至今,南京理工大“教学为主型”教授职称申报者共3人,仅通过了1人;申报副教授职称9人,通过了5人。

葛星介绍,新职称评审标准里,论文不是必备条件,但同样可以拿着论文参评,以论文来体现自己的成果。“除此之外,出版精品教材、开展精品课程、获得一些重大奖项、在重大(工程)项目担任重要职务,参加评审时则可以不用论文,但评审过程同样严苛,有严格的限制条件。”葛星说,笼统认为“所有大学老师不写论文都可以评教授”“不写论文评教授会很容易”,在理解上过于片面。

来源:长江日报微信号

责任编辑:祝加贝

相关阅读:
一外国游客在印尼亚奇海域潜水时被船撞死 男子因贫困遭嘲笑而下毒杀人 约一年后被抓获归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