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的20多名师生赴云南昭通开展了为期10天的支教活动东职供图
7月中旬,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的一所学校内,由东莞高校师生组成的实践志愿服务队正带领乌蒙山区孩子们一起欢唱《我和我的祖国》,快乐的笑容不时浮现在孩子们脸上。今年暑假刚开启,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的一群师生便来到东莞对口扶贫的昭通市,为大山深处的孩子开设了科普、安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等课程,并准备了篮球、音乐、美术等趣味课。
昭通是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主战场。本次支教活动,东职20多名师生分为三支小分队,分别前往巧家县、彝良县、鲁甸县,开展了为期10天左右的支教活动。
尽力拓展山区孩子的视野
“这里的道路可谓是‘山路十八弯’,大部分道路都建在悬崖峭壁之上,且没有栏杆,让人心惊胆战。有些路因为太狭窄,通过时必须要将后视镜往后掰才能经过……”彝良队的带队老师冯剑桥告诉记者,这是昭通给他留下的最初印象。
冯剑桥认为,扶贫先扶智,教育便是一条捷径。出发前,团队一直在思考:除了给山区孩子带去日常教学课程,还能带去什么?之后,队员们一致认为,要为彝良的孩子带去视野的拓宽与思维方式的创新。
彝良队支教的学校是彝良县实验中学,对象是该校初二的学生。鉴于孩子的年龄特点与地理环境等因素,彝良队主打的课程是安全教育、拓展视野——一起看世界。
据冯剑桥老师介绍,参与本次支教活动的学生都是经过层层筛选的,团队中有一位曾去过15个国家的女同学,担任了“看世界”的主讲讲师;此外,队里还有学校篮球队的队员,他们担任了篮球教学任务,让山区孩子感受到东莞篮球的魅力。
学生坚持来上课感动老师
“垃圾分类”、科学小实验、跆拳道、篮球……与彝良队一样,巧家队、鲁甸队的东职师生们也开设了各式各样的趣味课程,山区孩子们纷纷过来“尝鲜”,来上课的学生人数不断增加。
支教活动期间,巧家队的大学生梁兆彬因为高原反应与过度操劳生病了,但为了教会孩子们唱《我和我的祖国》,他贴着发烧帖坚持上课。刚开始,孩子们对这首歌并不熟悉,唱得不整齐,而最后表演时却十分惊艳,唱得很饱满、很感人,这让他十分欣慰。有家长知道老师生病后,观看节目时还特意带药给梁兆彬。
“我们邀请很多孩子的兄弟姐妹一起来上课,学生从一开始的56人增加到后来的80多人。”鲁甸队的黄立老师介绍说,鲁甸队支教的学校是火德红镇鹊落小学,这是一所乡村小学,“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学生们住得特别分散,有的孩子住得很远,上学要走2个多小时的山路,但孩子还是坚持过来上课。
让彝良队的支教大学生余炜潼印象最深的是,走访国家级贫困户时,一名14岁的女孩独自居住在半山上,回家连路都没有,要扒开草丛才能行走,家里更是一贫如洗。但女孩的性格却格外开朗,用坚定的眼神告诉他们:“我一定用功读书,走出大山。”这样的意志令余炜潼感触良多,明白自己要更珍惜今天的学习生活。
实践活动让两地学生共同成长
在为山区孩子的成长浇水施肥的同时,这一段难忘的经历也让来自东莞的大学生们受益匪浅。“从学生到老师,这是一个180度的转变,对个人而言也是一种考验。作为老师,我有责任让这些山区的孩子看看外面的世界。”余炜潼说。
“来到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火德红镇鹊落小学,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不是这里艰苦的条件,而是这里的孩子们尽管条件艰苦,还一心向学,对待学习孜孜不倦的态度。我会永远记得他们学习到新知识后露出的笑容;还有,尽管他们经历了很多重大的磨难,但还能笑对生活。感谢这个夏天,火德红镇鹊落小学的孩子们带给我了难忘的回忆。”鲁甸队的余嘉佳表示。
支教队伍也备受当地老百姓好评。黄立老师介绍,火德红镇鹊落小学的门口就是农地,常常一出校门口,农地的老爷爷老奶奶知道他们是支教的老师,总是热情地将土豆等农产品给他们,“虽然我们语言不通,但这个事却让我们心里感到很温暖。”
到了分别时刻,山区的孩子们纷纷用最真诚的方式表达了对支教老师们的谢意:他们冲上来抱住老师们,送上亲手制作的贺卡和编制的小礼物。黄立老师说:“山区的孩子们给我们写了很多的感谢信,还用老师们教他们的技术来画画。我们相信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相关新闻/
多所高校开展暑期“三下乡”活动
随着暑假来临,东莞多所高校组织师生团队到全国各地开展暑期“三下乡”活动,通过感受基层工作,增长对社会的了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中,广东医科大学共组建校院两级“三下乡”团队158支,分别奔赴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贵州、陕西等地,开展为期近两个月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广东科技学院“三下乡”共有9支队伍,有师生380余人参与,分别奔赴云浮、梅州、肇庆等地开展支农、支教活动。此外,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社会实践总共组建了93个团队,参与师生超过3500人。(记者覃志杰实习生叶可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