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杰芳手把手教小朋友制作手工花记者蓝业佐摄
摆贡案、拜七姐,望牛墩人民有着七夕独特的讲究和风俗。在以前,少女们用通草、芝麻、稻米、玉米片等日常生活中的食材作为贡案制作原材料,做成各种花果、人物、器物等造型,通过摆展,展现自己心灵手巧,祈求称心如意、幸福美满的婚姻。
2004年起,望牛墩镇大力打造七夕民俗风情节,经过14年的持续发力,该品牌文化活动已经成为该镇独特的文化符号,被誉为“群众艺术文化盛会”。每届活动都有贡案展示、贡案制作评比等数十项主题活动。这些栩栩如生的贡案作品出自于省非遗项目“七夕节”传承人陈杰芳与一批村民之手,耗时数月精心制作,展示了望牛墩民间精巧的技艺。
七夕临近,望牛墩节日氛围渐浓,巧妇们在村头村尾欢聚一堂制作贡案,大家晒创意、谈巧艺,热闹非凡。如今,陈杰芳把这一传统民间艺术带进了校园与普罗大众之中,向年轻一代传授技艺,培养他们兴趣爱好,让传统技艺得到更好的传承。
巧妇“赛巧”
废弃食材绣出精美手工艺术品
望牛墩镇乞巧习俗起于明代,“制贡案赛巧”“摆贡案、拜七姐”仍是望牛墩人民过乞巧节的主要习俗。特别是从2004年开始,每年的“摆贡案”从村里的祠堂搬至七夕民俗风情节,成千上万游客观赏到精致多样且美轮美奂的乞巧展艺。
离七夕节还有两个多月,望牛墩的“巧女”们便开始手工制作贡案,相互“赛巧”。在望牛墩望联村的一个村巷里,年过70岁的陈杰芳和她的同村姐妹们正为今年的贡案忙前忙后。一个月来,陈杰芳把全部精力投入贡案的制作当中,有时候因为一个人物或动物的制作还要加班。“一个人物就得花上一个星期的时间。”陈杰芳说,手制工艺品极其考究功夫,原材料来自生活废旧物品或农作物,一针一线、费时费工。
一台完整精巧的“七夕贡案”不仅主题鲜明,还融汇了雕刻、刺绣、绘画等手法,用独具匠心的布景,串起一段惟妙惟肖的创意故事情节,颇具观赏性。陈杰芳介绍道,作品呈现出牛郎、织女、鹊桥等主角造型,在这方寸之间,“七仙女过花桥”等场景活灵活现。近些年,贡案也加入了现代的元素,增添了不少现代生活气息,并且创新融入了灯、光、电等,增加了视觉动感,让许多小孩为之着迷。
以开心果壳制腊梅,白米砌茶壶,洋蒜衣作莲花,珠片泡沫作香蕉,鸡蛋壳作蛋灯,蚬壳粉作芙蓉吐蝶花,红瓜子作樱桃花,以及手绣小花鞋……这些精美绝伦的手工艺品与真物相似度极高。“每一年我们都创作一个主题故事,通过精美的巧物呈现出来。”陈杰芳告诉记者,比起传统的牛郎织女传说故事,如今又把现代生活融入进去,有山有水,有马路,有建筑,有汽车等,反映出社会经济欣欣向荣,家庭幸福美好生活。
尽管手工制作对于年岁较大的陈杰芳来说,有些辛劳,但她却乐在其中,很享受这一参与过程。“这些贡案摆展完后多数自行拿回家,根本不舍得丢弃,放在家里当摆设都很漂亮。”而更多时候,陈杰芳会把留下来的贡案当做教具,展示给她的学生们看。
传承之路
指导幼儿创作爱国主义主题贡案
每一件贡案都凝聚着制作人的大量智慧和心血,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进行构思并用纯手工制作。正是这一特点,让它具有独特艺术价值的同时,也使得制作贡案成为一件货真价实的苦差事。然而,“七夕贡案”也曾面临最深层的问题——传承“青黄不接”。
可喜的是,为了保护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望牛墩镇于2007年建立“七夕贡案”制作培训基地,成立“望牛墩镇乞巧民间艺人协会”,培育“七夕贡案”制作队伍,编制《望溪乞巧》教材。
铁丝作花干,废纸作花叶、胶粒作花蕊,一朵朵色彩鲜艳的手工花呈现在大家的眼前。7月20日,七夕手工艺制作DIY培训活动开展,陈杰芳手把手教小朋友制作手工花,现场40多名小朋友学得不亦乐乎。
作为非遗传承人,陈杰芳不遗余力地推广“七夕贡案”手工制作。自2017年起,陈杰芳每月来到位于望牛墩镇水乡公园的水乡文化传习室,传授“七夕贡案”有关技艺,培养年轻一代对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兴趣爱好,并且定期深入到望牛墩镇内中小学、幼儿园开展第二课堂教学工作。
“虽然年轻一代对这些小手艺不太懂,但我希望能把这个技艺教给更多的人,让广大学生进一步了解、传承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陈杰芳表示,正是有了传承,我们才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本真,感悟到追求人生应有的幸福与美好。
七夕节将至,陈杰芳还指导了望牛墩镇第二幼儿园贡案制作,届时将在七夕民俗风情节中与镇内21条村的贡案作品一同摆展。据她介绍,贡案场景由“传统摆设”“童系幼儿园”“鹊桥相会”三部分组成,特别是“童系幼儿园”展示了幼儿在升国旗的情景,将美景和爱国主义情怀融入贡案中,以此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
延伸阅读
贡案制作灵感来源于生活
陈杰芳自幼便与“七夕贡案”结缘,那时候,每逢乞巧节,她都与女伴过河看拜祭“七姐”。“上学之前,每年都跟着大人‘拜七姐’。那时候还小,只能帮忙搬搬东西,看看贡案。”自此,贡案上精致的手工让她痴迷。从艺40多年,陈杰芳擅长手工花果制作,主要运用一些生活用品制作出活灵活现的手工花果,如用干蒜衣作荷花、用蝴蝶粉作康乃馨、用米粒作菊花等。“我们的很多灵感,都来自生活的经验。”陈杰芳说,有一次,她在街上买菜,发现蝴蝶粉的齿形很好看,灵机一动,选它来制作康乃馨。
近几年来,“七夕贡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间工艺等方面的展会或比赛中屡屡斩获奖项,声名鹊起。2007年,陈杰芳被广东省文化厅命名为“乞巧节”传承人,其参与制作的贡案《仙凡缘》荣获2010年全国七夕女工手工艺大赛金奖、2011年第十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奖、2012年第九届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艺术类)。
记者袁健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