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什么?居然流行“争做姨太太”!
所谓的“姨太太换装”,尽管与“精日”是有所区分的,但有一点是类似的——成为历史问题的“搅屎棍”!这种歪风、怪风,确实该刹一刹了!
文|海上客
“抛头颅洒热血来的男女平等不要,自己又倒回去了?”这是抖音上一段视频下,网友的留言。不短的时间了,抖音上流行起“姨太太换装”视频。许多年轻女性在一段周杰伦演唱、方文山作词的《霍元甲》背景音乐下,玩起了“旗袍换装”。这也就罢了,可偏偏这样的换装秀,要称为“姨太太换装”。
种种迹象表明,这事又是营销公司在作怪。海叔在7月12日曾经撰文《“你是我的<南京条约>”什么鬼?国仇家恨岂容解构!》。讲的是有营销公司为某输入法APP批量预制“彩虹屁”,用以使“粉丝”吹捧自己的偶像。当时,海叔认为,这事背后有文章,如果不掰扯清楚,一定会让躲在背后的猥琐小人钻了空子。而如今看来,一些营销公司大有一不做二不休的架势,该如何应对,是要想想办法了!
▲抖音最近流行的“姨太太换装”视频
01
“姨太太旗袍换装”视频,坏就坏在——营销公司看似在做一番抖音用户自发上传的选美游戏,而实际上,则是在极为下作地误导青年!去年夏天,抖音曾经公布过自己的日活用户年龄,主要集中在24-30岁区间,而早期进入抖音的用户则为18-24岁。无论如何,18-30岁这一年龄段,也就是以“90后”为主的年龄段,是抖音的主要用户,数量上亿!在这样一个庞大的青年群体中,去推广、希望大家梦想当姨太太,还吹自己能当上第几房姨太太,是不是也太下作了?有朋友立即点出——四川军阀杨森的九姨太蔡文娜所著《一个过渡时代的家庭》中,写到姨太太的生活“无非是像养条猪一般养在家里,反正有的是钱”,并记述了七姨太“谓其生活浪漫,行为不检”,杨森“遂将其召回,终于予以枪杀”。而蔡文娜本人,最终也被杨森杀害。要知道,在民国时期,杀个把姨太太,确实不是稀奇事!杀人者继续纳妾填房就是了。还有人提到了袁世凯的三姨太,在临终前还念念不忘当初被大姨太虐打的经历。
▲杨森和他的姨太太们
回看中华民国的历史,在辛亥革命成功以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明文规定中国实行一夫一妻制。也就是说,在推翻封建王朝的过程中,革命者是懂得一夫一妻制是历史潮流的。
然而,此后,北洋政府颁布了《民国民律草案》,其中竟然有“嫡子”“庶子”的相关规定,这也从婚姻制度方面说明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彻底性。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不得不说,在婚姻制度上,中国共产党人是彻底的革命者,一举推翻了一夫多妻或者默许妻妾共存的制度。只因近年来一些民国背景的年代剧走红,加之服装造型设计上的突破,使得人们在观剧的同时,能更飨视觉之美。可这也给不少人以困惑——当年那么美,还要革命干什么?即便“姨太太换装”视频被一些文章批评之际,亦有“大V”龚燕(@衣锦夜行的燕公子)之流,还在鼓噪:“就是女孩子自己开心开心都要上纲上线?谁不想当狐狸精姨太太?谁不想当红颜祸水?谁不想当美艳女特务?都抓起来算了!”想来,龚燕真不知道军阀皮鞭的滋味,或者军阀将姨太太赏给下属的滋味。话又说回来,至今为止,也没谁因为自己想当姨太太而被抓起来的呀?龚燕这盆污水,是要泼给谁?
▲“大V”龚燕的言论
02
撇开“大V”龚燕之流的言论竟然有市场不论,近一两年来,一股股动辄吹捧民国,甚而动辄“精日”的乌烟瘴气时不时散发出来,恶臭难闻。4月份,某平台打出“让物价回归1948”的海报,殊不知1948年的物价飞涨达到了几分钟一个价的地步,国民党政权因金融崩溃经济崩溃,连苟延残喘的机会都没有,这“让物价回归1948”,简直让知道这段历史的人们感觉——设计海报的人,大概神经搭牢了;去年,斗鱼直播平台主播“陈一发儿”被人举报,称其之前在直播过程中,在日本歌曲的伴奏下,笑着说“南京大屠杀呀、日本刀好快呀、东三省不保啦”,公然把南京大屠杀、东三省沦陷等民族惨痛记忆,作为调侃的笑料,陈一发儿还在游戏中,把游戏人物动作戏称为“参拜靖国神社”;再往前看,则有一些所谓的“二战军迷”“精日”跑到上海四行仓库八百壮士血战日寇的旧址,去拍日军军装照等等。在海叔看来,民国时期,是中华民族一段较为暗黑的时代,当然也是充满希望的时代。时不常地回望民国,甚至拍摄以民国为背景的电视剧,并无不妥,甚至还有寓教于乐的功能。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如果是非不分,反将糟粕当作精华,那就贻笑大方了。而所谓的“姨太太换装”,尽管与“精日”是有所区分的,但有一点是类似的——成为历史问题的“搅屎棍”!这种歪风、怪风,确实该刹一刹了!
▲“你是我的南京条约”竟然成了粉丝向偶像表达爱意的语句
03
由“姨太太换装”,令海叔想到另一样东西——旗袍。固然,我们今天看到有不少小姐姐穿着旗袍,体现了中华女性之美。从民国年间直到如今,旗袍之美确实穿越了好几个时代。白先勇在他的小说《游园惊梦》《一把青》中,曾用旗袍来作为意象,反映了国民党政权逃往台湾后,同去的妇女的窘迫。比如从旗袍的长短、料作,一眼就能看出时代来。如果翻箱倒柜取出一件珍贵旗袍穿上身,在大派对上反而显露出一种窘迫。张曼玉主演的电影《花样年华》,则更是把上海旗袍到香港后的一种风情,描摹得淋漓尽致。
如今,年轻人在网络上做一些旗袍换装的视频、快闪,海叔觉得并无不妥。但也有必要将旗袍的来龙去脉讲讲清楚。所谓旗袍,本来是旗人妇女所穿的袍子,最典型最华贵的无非故宫里如今还有展示的慈禧太后的衣着。辛亥革命以后,上海四马路的妓院首先发掘出这一没落贵族所穿服饰,将之改成更短小紧身的款型。这就是最早的新式旗袍。说白了,新式旗袍,最早就是妓女的工作服。
▲旧上海四马路妓女
由于这些改良后的旗袍确实新式,也挺性感——那个时代似乎还没有这样的词汇,不过人们的观感大致如此。总之,源于四马路妓院的旗袍,被良家妇女看上了,逐步流行起来。后来,上至高官太太,下至纺织女工,都喜欢穿旗袍。
▲杭州解放时,武林门附近,身着旗袍的纺织女工为解放军戴花
换句话说,如果一样东西是美的,自然可以将之拿来我用。譬如,在民国时期,姨太太中,确实有不少美人,也知书达理,譬如蔡文娜就写出了反对封建婚姻制度的奇书;从青楼走出的潘玉良,更是在走出青楼之际先被潘赞化纳为妾,也就是姨太太,之后才在潘赞化的帮助下,有了考取上海美术专门学校的机会,再之后才赴法国、意大利留学,成为一代大画家。封建婚姻制度使得女性成为牺牲品,这一点并不能抹杀这些优秀的女人追求美、追求成功之途。而旗袍,是她们当年的衣着,是历史的见证。如今有人愿意拿出来秀,本身不算坏事。只是,前提得是弄清历史本来面目,任何秀,即使是秀下限,也不能没有底线。
▲潘玉良《执扇自画像》 91cm×64cm布面油画 1939年
责任编辑:闫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