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央视网
央视网消息(记者李珊珊、弟辰晨):“意外”终究没有变成“奇迹”,据@象山发布,7月13日中午12时30分许,在象山石浦海域(东经121度59分、北纬29度12分)海面上发现一具女孩遗体。经刑侦技术鉴定,该女孩遗体就是失联多日的章子欣。
“爸爸,我回不来了。”这是9岁女童章子欣给父亲打的最后一个电话里,说的最后一句话,她的本意是那一天她不能按时回家了,谁知,她却真的再也不能回家。
7月4日,子欣在家中以“当婚礼花童”为由被2名租客带走,7月7日夜里与家人彻底失联。女童消失的6天时间里,无数人为之担心,祈祷她能平安归来,然而,现实还是残酷地摆在了众人面前,也摆在了章家人面前。
在后知后觉中,后悔与自责席卷着章家所有人,“如果一开始就报警,是不是孩子就不会丢了?”孩子爸爸揉着乱发:“要是那时候留下网约车的联系方式,让他直接告诉我地点,或者叫他给我送回来,是不是就可以找回来?”孩子爷爷深深自责,“一个人偷偷在门口哭,扇自己的脸。”
但是这些仍不能消除众人对章家人的质疑,老人当时为什么能放心让孙女跟陌生人走?是什么让他们放松了警惕?是什么降低了孩子的戒心?
对于陷入后悔和悲痛的家庭,单纯的指责无济于事也显得过于残忍,但是,对事件的反思不能就此止步。作为孩子的监护人、孩子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如何提高防范意识?如何保护孩子免受伤害?如何让悲剧不再发生?这,不仅仅是家长的责任。
被降低的戒心
投其所好,是那对租客接近章家、接近孩子的手段。
根据报道,这对租客和章家最初的接触是在6月20日前后,村子里有一家连锁酒店,这对租客6月12日在携程上预定了村里这家酒店的房间,在酒店住了七八天之后开始在村里走动。
根据章奶奶讲,两位租客经常在她那儿买一些水果,“每一天都来。”渐渐与他们开始熟络起来。后来两位租客提出要入住章家,最终双方谈下来,租金每个月500元,他们先预付了500元,于6月29号,正式入住。
入住后,他们买了榴莲会分给大家一起吃,还时不时专门给女孩买零食吃,把自己的手机给她玩儿。他们很大方,看到一只土鸡,曾花150元买下来吃,也借此和两位老人建立了信任。但之后事情的发展,却完全超出了两位老人的预期。
7月3号中午,两位租客提出来女孩长得可爱,想请她去上海做花童,会给5000元报酬,两位老人常年在家务农,心思很单纯,几天相处下来,觉得他们也“不像是人贩子”,虽然戒备心不强,但也有些不放心,打电话给天津的章爸爸商量。
章爸爸电话里就反对,提出就算要去也要爷爷跟着一起去。3号当天晚上,他还给父母打了好几个电话,不同意女儿单独和租客出去,但老人并没有意识到有问题。
章子欣的姑姑表示,租客男女均将自己身份证拍下给两位老人,老人觉得“现在的技术都这么好,什么都是监控,即使是什么样子都是能够把人找回来。”于是答应。
4号早上,章爸爸得到消息,女儿已经跟这对租客走了。然而,警方调查证实,他们根本没有带孩子前往上海,而是去了福建漳州东山、宁波象山等地。
那么孩子完全没有警惕性吗?章爸爸称,女儿其实也挺警觉,出门之前还用奶奶的手机,拍下男租客的身份证发送给他。但似乎耐不住孩子自己也想出去玩。
最初的3天里,欣欣每天都能跟爷爷奶奶通电话,“爷爷奶奶,我玩得很开心,你们不要担心”。在多名目击者的描述里,子欣也一直没有表现异常,三人气氛融洽,看起来有时甚至像是一家人。
但事实是,租客并没有按照约定,7号带欣欣回家。章爸爸焦急寻找,制作寻人启事、报警,等来的却是两位租客8号零点在宁波东钱湖跳湖自杀的消息。留下无数诡异的谜团给所有人,特别是孩子去哪里了?
“坏人”长什么样?
一个孩子,就是一个家庭所有的喜怒哀乐。每个孩子的不幸,都是一个家庭的悲剧。
父母长期分居,母亲4年没有见过女儿一面,只在2016年打过一次电话。父亲长期在外地工作,每年回家两三次,一次在家呆上半个月左右,平时只有两位老人在乡下带着小孙女生活。原生家庭的种种现实构成了孩子成长以及事件发生的诸多不利因素。
刨除这些,大人太自信、对孩子太放心、对陌生人不够有警戒心也成为这次事件难以规避掉的主观原因。
不少家长认为,自己经常对孩子做安全教育,孩子不会轻易上陌生人的当,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多名孩子被“拐骗”(图片来源:扬子晚报)
2018年,江苏镇江一所幼儿园请来家长扮演“人贩子”,针对小班进行防拐、防骗演习活动,结果短短20分钟,成功拐走46个孩子!
被“拐骗”的“宝宝”,有些是全班出动,有的则是三五成群,一个个兴高采烈。最后,当孩子们被幼儿园门卫拦截下来后,还如无事一般,很开心地跟保安师傅说着再见。
受邀参加活动的一位妈妈,特别感慨:是啊,我们以为对孩子做足了安全教育,反复告诫他们不可以这样,不可以那样。但孩子生性单纯,年幼的他们缺乏抵制诱惑的能力,自我保护意识也很弱。
杭州女童的奶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述过,他们“不像是人贩子”;章家人迟迟没有报警,也以为“这两个人,是验过身份证的租客,没想到最后会变成这样。”
从现在公布出来的视频和消息看,孩子在两个陌生人的陪伴下“玩得很开心”。估计孩子在各地辗转游玩时,心里也觉得他们不像坏人吧!
“看起来不像坏人”,多少孩子会有这种错误的刻板印象?令人担忧。
坏人到底应该长什么样?有家长曾在一个亲戚聚会的现场,就这个问题问了十多个孩子。
一个3岁的孩子说:“坏人,像大灰狼那样”;一个4岁的孩子说:“坏人呀,怪兽就是坏人”;一个5岁的孩子说:“坏人的眼睛会喷火,尖牙齿”;一个6岁的孩子说:“坏人戴着帽子和口罩”;一个7岁的孩子说:“坏人是光头的,脸上会长疤”……
可是,坏人都长这样的吗?什么原因造成了孩子的刻板印象?
如果有陪孩子看动画片、电视剧,甚至是读绘本的经历,你会轻易地发现一个千篇一律的相似现象:坏人总是让人看起来有些恐怖或让人不敢靠近的,比如巫婆有长鼻子和尖牙齿;光头强有大光头和猥琐的胡子;灰太狼脸上长疤,有灰暗的眼神;危险的熊会有邪恶的眼睛……
而那些长得漂亮、帅气、可爱的都是“好人”,比如白雪公主漂亮动人、猪猪侠呆萌可爱、超人阳光帅气……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被这些不客观的“刻板印象”潜移默化地影响。
除了环境因素,孩子们身边的大人,也时常以自己的“过来人经验”有意无意地给孩子“灌输”刻板印象。
“邻居家那个眉毛像海苔的、鼻孔朝天翻的小孩,一看就不是好孩子,别跟他玩啊”“上兴趣班时,你同桌那个小女孩长得挺可爱,你可以多跟她玩”“卖玩具那阿姨看起来不是好人,以后我们不要去她那里买玩具”……
带走杭州女童的租客,经常在章奶奶那儿买水果,入住章家后,买了榴莲会分给大家一起吃,还时不时专门给女孩买零食,把自己的手机给她玩儿。从监控视频曝出的面相上看,他们确实也不像坏人,然而,就是他们把孩子带离了亲人身边,以至于造成今天令无数人扼腕叹息的悲剧。
儿童“防拐”教育要趁早
两租客带走小子欣的目的并非“拐骗拐卖”,这已经负责该案的专案组人员确认,但只是他们的目的更恶劣。
如果子欣没有从家人的身边被骗走,眼下正值暑假,她可能正在家里边啃着桃子边看动画片,也可能离开千岛湖镇小小的村庄,和姑妈家的小儿子多多一起玩,也可能在爸爸的带领下,和表哥来到北京旅行……
然而,“坏人”是没有假期的,暑假也正是孩子被诱拐的高峰期。
据2013年,中央人民公安大学一份基于133个被拐卖儿童的研究分析中,有这样一组抽样数据:其中,趁大人不注意被偷走的孩子占26.6%,孩子单独玩的时候被哄骗走的占7.8%。
数据来源:中央人民公安大学
前车之鉴,必须警惕。如何提高孩子和家长的防拐意识?如何织密儿童的安全防护网?如何让社会的保护触角离孩子更近一些?
有专家建议,作为政府部门,尤其是公安部门,要加大对儿童安全知识的宣传与教育。在很多情况下,儿童被拐被骗,与家长的安全意识淡薄、重视不够有很大关系,因此,必要时还应追究家长或监护人的法律责任。
作为学校,要把儿童安全教育纳入学校教学课程,通过邀请公安人员讲授一些真实案例,言传身教,教育孩子不要轻易与陌生人说话、与陌生人离开学校等等,教给孩子一些基本的防骗知识。
作为家长,应加强对孩子的监管和看护责任。不要让孩子随意脱离监管和看护的视线范围,同时在生活中多给予孩子安全知识教育。教育孩子不接受陌生人的食品、玩具,不能给陌生人开门,不跟陌生人走,更不能向陌生人吐露自己任何信息。遇到紧急情况,要学会拒绝、学会大声呼救。这一点,孩子不一定马上能做到,但是父母要长期教导。
相关媒体应积极加大儿童拐骗案例的宣传,增强全社会儿童安全防范意识。各类主体应多方出动,形成保护合力,弥补儿童防拐防骗教育严重缺失的漏洞,牢牢织密儿童的安全防护网。
一旦孩子失踪,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少年儿童犯罪预防专家王大伟有一个“十人四追法”:“1、母亲原地不动,父亲发动亲友10人向四个方向寻找。2、搜寻分成粗细两层,第一层粗的搜寻是在2公里以内,沿着大路赶快去追,这要安排4个人,一个方向起码1人以上。细的搜寻还是在2公里之内,但要到主要的火车站、汽车站去找,也是4个人以上,到4个车站马上去找。3、以上这最少是8个人,还要有2个人做什么呢?一个去报警;一个人要留在家里,期待孩子自己回家。一旦出现了两三岁的孩子丢失的时候,最少要马上组织10个人,赶快出去追,如果稍微一耽搁,后果可就严重了。”
今年两会,全国人大代表张宝艳建议:对拐卖妇女儿童犯罪应该从“五年以上至死刑”调整为“十年以上至死刑”,拐卖妇女儿童犯罪的量刑应该重于绑架罪。
杭州女童最后出现在监控画面里时,她自己走在最前面,走那么快……愿天堂没有痛苦!愿全社会织密儿童的安全防护网,不要再有类似的悲剧发生。
子欣,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