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新闻 > 正文

“学伴”制度惹议 媒体:留学生不宜样样“特殊”

原标题:别脑补“学伴”制度,但留学生也不宜样样“特殊”

高校应认识到,要真正提高学校对高质量留学生的吸引力,根本还要靠一流的人才培养质量,而非“特殊”优待。

近日,山东大学的留学生“学伴”制度再引争议。

说是再次,是因为早在2016年,山东大学就启动了该制度。截至目前,山东大学官网上还有相关信息。虽然校方称其目的是,“可以让我校中国学生与来自世界一百多个国家的留学生一起相互学习和交流,彼此成为好朋友、好伙伴。”但“一对一”的学伴模式,在当时就曾引发质疑。

但山东大学并没有因此取消“学伴制度”,在继续推进之外甚至有所“升级”,即:2018年山东大学学伴制度采取了“1个留学生配3个学伴”的配置。这让舆论哗然,并再次引发高校特殊对待留学生现象的争论,不少人更将其解读为是讨好留学生,还脑补了某种暧昧色彩。

我认为,对于这种学伴制度应理性对待、实事求是,而不应该任由情绪裹挟,对此进行过度解读。

首先,山东大学的“学伴”制度并不特别针对留学生。通过公开信息可知,该校不仅有“留学生学伴制度”,也有针对中国学生的“学伴”制度。

比如,今年6月,山东大学临床医学院就下发了《关于举办学伴计划第四期帮扶计划的通知》,表示即将开展题为“‘相伴成长’学业帮扶共进专项”的项目,活动内容主要是“学习成绩较好帮扶挂科同学”。也就是说,山东大学其实是把“学伴计划”“学伴制度”作为其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学伴就是结伴学习、相互促进,而这在学校教育管理中,实在正常不过。

当然,此次风波中,也有人认为即便学伴制度切实可行,设置异性学伴也不妥当。

网曝表格显示,该校针对学生“参加活动的主要目的”设置的调查问题中,一个选项为“结交外国异性友人”。有人据此指责学校是在有意无意促进男女学生间的交往。

实际上,设置调查环节也是为了了解情况,以便推进计划,由此对其加以演绎和指责,有失偏颇。

尽管如此,但事件所折射的民众对一些高校“特殊对待留学生”的不满情绪,也值得认真对待、理性分析。比如,一些学校让留学生住条件更好的宿舍,就屡引国内学生不满。因此,我认为,不论如何,正视并从根源上解决“特殊对待留学生”现象才是此次事件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不可否认,在留学生政策发展过程中,我国一些高校为了招生政绩,确实存在利用各种优待措施来招揽留学生的现象。当然从办一流大学的角度看,重视留学生招生并没有错。毕竟,攻读学位的国际生所占比例也是评价一流大学的一项基本指标。世界一流大学这一比例大多超过20%,而我国大学则普遍还很低。

但特殊对待之下,从留学生的来源国和攻读学位情况看,其整体质量并没有收获水涨船高的效应。这也正是国内舆论对“特殊对待留学生”现象不满的原因。而高校也应认识到,对高质量留学生的吸引力根本还是要靠学校一流的人才培养质量,而非其他。

此外,我认为,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大学更应将平等对待所有学生的精神落实到日常管理中。比如,对于留学生不应再配专门宿舍、进行专门集中管理,而是当成普通学生的一员。这样恐怕无需特殊招募学伴,留学生们自然就融入了学校生活当中。毕竟,发展留学生教育,目的之一就是促进大学多元文化建设,而这首先就应消除对留学生生活方面的特殊对待。

回到此次“给留学生配三个学伴”事件,虽然有过度解读的成分,但是,民众的忧虑也值得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如何吸引更多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如何让留学生无缝融入国内高校的学习与生活,恐怕需要更多创新工作要做。

熊丙奇(教育学者)

责任编辑:张申

相关阅读:
杭州女童失联事件:500人海陆搜寻 范围扩至20海里 女子穿内衣嘴贴黑胶 自拍"绑架"视频勒索儿子2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