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科学技术厅、东莞市人民政府支持东莞理工学院建设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示范校共建协议签署仪式举行记者郑家雄摄
7月6日,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科学技术厅、东莞市人民政府支持东莞理工学院建设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示范校共建协议签署仪式暨揭牌仪式在东莞理工学院举行,这意味着东莞理工学院正式成为全省唯一一所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示范校。
广东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景李虎,东莞市委副书记、市长肖亚非,广东省科技厅副厅长郑海涛,东莞市副市长黎军,中国科学院院士、东莞理工学院双聘院士王立军,中国工程院院士、东莞理工学院特聘教授杨志峰,东莞理工学院党委书记成洪波,党委副书记、校长马宏伟等出席了签署仪式。签署仪式由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那佳主持。
根据共建协议,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科技厅和东莞市政府将通过政策、资金投入等有力措施,支持东莞理工学院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师资队伍、社会服务、国际化等方面深化改革,探索构建内涵式、特色化、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在全省高校体制机制改革中发挥示范作用,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高等工程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基地和窗口,为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国内一流、代表东莞形象的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为“湾区都市、品质东莞”建设提供人才、技术、智力、文化支撑。
肖亚非在讲话中指出,东莞理工学院是东莞高校的杰出代表,多年来立足东莞、服务东莞,为全市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人才,作出了重大贡献。当前,东莞正面临粤港澳大湾区的重大发展机遇,创新驱动正日益成为发展的主引擎,迫切需要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的科技和人才支撑。对此,东莞市将在“十四五”期间安排15亿元支持学院建设。肖亚非希望,东莞理工学院以此为契机,立足全市发展大局,志存高远,明确发展目标和战略定位,坚持改革创新,开放合作,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积极对接全球优质科教资源,着力推进实质性合作,打造高水平国际合作创新区,力争到2025年,综合实力排名进入全国高校100强、理工类高校40强,成为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郑海涛表示,东莞理工学院启动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以来,勇立潮头、抢抓机遇,瞄准科技前沿和产业需求,初步形成顶天立地科研工作格局。
景李虎表示,作为东莞唯一的市属本科高校,在拥抱大湾区时代、抢抓大湾区机遇、推动东莞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具有无与伦比的科技优势、创新优势和人才优势。
延伸阅读
建设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示范校
莞工有扎实基础支撑
国内首个“杨振宁创新班”开班,迎来29名学生;智能制造、绿色低碳、创新服务三大特色学科专业集群优势凸显;材料科学与工程、网络空间安全、机械工程被列入广东省高校“冲补强”重点建设学科。近年来,东莞理工学院以人才为抓手,用创新驱动发展,依托东莞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加快建设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
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2015年9月,广东省首批重点支持的省市共建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名单公布,东莞理工学院成为其中为数不多的高校之一。近四年来,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在省教育厅和东莞市委、市政府的组织推动下,该校抢抓历史机遇、落实超常规发展举措,建设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取得显著阶段性成效,形成加速向好向上的发展态势。
在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近四年来,该校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优秀青年博士等500多人,并与华为、西门子等龙头企业共建信息与网络技术学院、智能制造学院等7个现代产业学院,被列为教育部“新工科”建设示范项目,获2018年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与此同时,学校开设国内首个“杨振宁创新班”,探索构建基于现代产业集群和大科技装置集群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摇篮”。东莞理工学院重点建设智能制造、绿色低碳、创新服务三大特色学科专业集群,以科研带动创新创造发展,学校承担国家各级各类课题1038项,获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项10项,科研总经费达13亿多元。累计申请专利3429件,其中发明专利1629件,占比48%。
科技转化成果颇丰
此外,东莞理工学院还在工业废水电催化氧化深度处理装备及应用、半导体照明产品质量检测等领域实现系列关键技术突破,形成良好经济社会效益。学校派出的科技产业创新服务小分队,对接服务东莞市22个专业镇(园区)、1300多家企业。在全校师生的不懈努力下,学校科技转化成果颇丰。东莞理工学院智能制造创新中心被授予“东莞市智能制造系统服务重点单位”。
深度参与区域、城市文化建设,发挥质量与品牌研究中心等高校智库作用,为省市决策提供一批高质量研究成果。与法国国立工艺学院合作成立中法联合学院,成为东莞第一家获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共建“中拉清洁能源与气候变化联合实验室”。在温哥华、悉尼建成东莞理工北美、澳大利亚两个海外创新中心,在达拉斯和莫斯科设立学校海外人才工作站。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中国校友会网2019中国大学排行榜中,东莞理工学院位列综合实力排名188位,较2015年提升218位;理工类排名65位,较2015年提升80位;在全国非“双一流”大学排名中,位居73位。2019年公布的最新自然指数排名,学校位列中国内地高校第175位。根据2018“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该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位居全国第92位、广东第6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