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粉丝”非理性追星助推流量造假 1亿微博转发量幕后推手被端
记者从北京市公安局网安总队获悉,制造1亿微博转发量的幕后推手“星缘”APP被查封。该APP利用粉丝给“爱豆”(偶像)刷流量的需求,疯狂牟利,半年内吸金800余万元。目前,主犯蔡某某因涉嫌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已被丰台检察院批捕。
在回答之前,我们先一起了解一下新闻事件本身:去年8月,某艺人一条原创歌曲MV《Pull Up》的微博火了,它在发布后的10天左右时间里,微博转发量超过1亿次。但是与此产生强烈反差的是,相对应的评论量240万次,点赞量106万次,这使得转发量流量造假的质疑愈演愈烈。
在公安部开展“净网2019”专项行动的过程中,这条短时间内转发上亿条的微博受到关注,并被怀疑数据造假。调查发现,于去年7月上线的“星援”App,因粉丝可以通过该App为自己喜爱的明星刷量,而在粉丝圈内拥有众多使用者。
“星援”APP如何制造1亿转发量?
某艺人用户发布的一条宣传新歌视频的微博,获得了超过1亿次的转发。以目前中国微博总用户数3.37亿人的比例来看,相当于每三名微博用户当中,就有一人转发了这条内容。
记者:这个数据怎么定义?
某数据公司总裁曹永寿:就是它不是由真人刷出来的,而是由机器(软件)刷出来的。
人为操纵流量转发点赞均可作假
根据曹先生的提示,记者在某电商平台上,输入新浪微博的名称,系统优先给了大量帮助用户涨粉丝或是数据增量的业务选项。这些所谓的商家向记者推荐了不同需求的套餐,基本上是10块钱就能买到400个粉丝,或转发指定微博100次。还可根据需求,实现粉丝活跃程度和地域真实性的专门订制。
为了让记者相信数据修改的真实有效,卖家宣称有很多艺人和网红都来找他们购买过,且跟他们拥有长期合作关系。当记者试图追问具体的艺人名字,卖家称不便向记者透露相关信息。
记者又在搜索引擎,以“流量”作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发现在得出的前100个结果里共有23个是与刷流量相关的第三方软件及平台,提供涵盖几乎所有时下热门平台的刷量业务。记者尝试下载了其中一个自带“创建粉丝”和“创建转发”功能的软件,将一个近期没有任何更新的微博账号填入指定位置,通过扫码付费11.92元换取了足够积分,并分别输入涨粉500人和转发300次的目标值。操作几分钟后,便发现该账户下不断涌入名字雷同的关注者。同样的,一条几天前发布的微博,也会立刻被来路不明的陌生用户集体转发出去。操作结果均能按照用户希望的数量,实现数据的篡改。
在微信和微博的聊天群里,记者也发现大量公开招募所谓点赞人员的信息。记者以应聘身份申请加入其中一个聊天群,名为“接待老师摇钱树”的管理员简单询问了记者的年龄和可支配时间,就向记者发来了工作要求——为指定客户的抖音账号添加关注和点赞,完成即算一单,可获得1-3元不等的报酬。单日工作量不设上限,工资也可当日结清。
某数据公司总裁曹永寿:水军有几个特征,一个是你会发现水军造的内容,几乎都是一致的。第二个是很多水军都是在凌晨(上线),你觉得这个事正常吗?如果一万个粉丝,每个人注册了十个白号,每个白号每天发一百个资讯或信息,那就是十万乘以一百,一天就能到一千(万)。其实(真实数字)只是一万人。
是谁助推了“流量造假”?
当流量造假变得轻而易举,遭到滥用也就在所难免,究竟是什么助推了“流量造假”?调查显示,热衷选秀节目和狂热追星的粉丝通过雇佣水军为支持的偶像刷榜刷量,艺人经纪公司和一些新媒体平台也看中了其中的商机,在背后推波助澜。
“粉丝”非理性追星助推假数据泛滥
为集中力量支持共同的偶像,由粉丝自发组建或经纪公司安排成立的明星微博数据站应运而生。据曾经在数据站参与过打榜的小雨同学透露,个人转发艺人微博只能算日常签到任务,想要快速增量,花钱买数据早已是粉丝间的共通手法。
明星微博站前工作人员小雨(化名):因为现在大多数粉丝都觉得,转发和评论特别重要,这种数据,就是越多越好。我们有时候买都是别人发给我,我就存下来了。有时候微信群里会有链接,或者微博群有链接。买这些号,(金钱)投入也很大,可能他一个号就三四毛钱,但有的人一买就买几百个号。(群里)有的可能会细分做微博评论的,有的专门负责转发的。
为节省人力和时间,粉丝群里还会分享提供自动刷榜功能的手机应用程序,进入其主页,选择心仪的明星,无论打榜的日期还是文案均可供挑选,粉丝们需要做的,只剩下付费而已。
明星微博站前工作人员小雨(化名):如果是抡博,组里面每天都会有任务,必须有(经纪)公司统一(安排)才行。比如你连续多少天,转发这个微博多少次,你坚持下来他就会有一个奖励。都说这些数据嘛,有的公司可能会看,有些品牌方可能会看,但是真的会不会看,其实也不太确定。
“流量打假”命门何在?
借助“星援”软件,一条微博转发量的多少,主要取决于愿意花多少钱。这促成了明星单条微博1亿次转发的所谓“惊人表现”,更使得这款软件在不到一年时间,就非法获利近800万元。
主持人:这款软件研发上线就是用于制造假流量,由此还形成了一整套数据造假产业链。对此您怎么看?是坏了规矩还是涉嫌违法?“流量打假”命门何在?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这样流量造假的商业链条既缺德又违法,因为他有三大危害,一是严重损害了广大粉丝和消费者的知情权,二是侵犯了粉丝的选择权,三是侵犯了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不仅如此,它还破坏了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甚至会严重误导依靠流量判断进行决策的企业和政府部门。
这样的潜规则为何禁而不绝?我认为有三大原因,一是违法成本低、收益高;二是消费者因为信息不对称导致维权成本高、收益低;三是监管存在漏洞和盲区。
如何根治此类行为?我个人有三大建议,一是加强行政监管,二是严格加强自律,三是协同共治。要对流量造假持“零容忍”态度,“放管服”一个都不能少。平台要“爱惜羽毛”,明星要珍惜“艺术生命”,还要鼓励公众检举此类行为,并将造假者纳入失信黑名单。
主持人:追星不可怕,可怕的是将粉丝变成纯牟利的工具,甚至不惜采取欺诈的方式,营造粉丝对明星认知的行为。我们应当如何抵制对粉丝文化的投机和操纵,正确引导粉丝文化?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要把粉丝文化要纳入法治和理性轨道。粉丝不应陷入畸形追星,需要擦亮眼睛,追求一些有担当、有内涵的艺人。艺人也要加强道德修养,存有感恩之心。
流量造假如同“饮鸩止渴”,终将不治而亡。而其中最受伤往往是粉丝群体,他们钱包被掏空,只留下一段黑色记忆,与追求美好的初衷背道而驰。而“戒毒”往往需要借助于外界力量,比如法治。
责任编辑:张义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