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高考钉子户”值不值得点赞?
文/维扬书生
备战第23次全国高考的梁实,在茶馆里开启了“早九晚九”的复习生活。东方IC资料图
本周,52岁的梁实将第23次走入高考考场,这位用人生近一半的时间去高考的四川男人在为高考做最后的准备,他打算用最后几天将全部知识点再快速地浏览一遍,然后就走入考场,再次追求自己的大学梦想。梁实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自己始终坚信,“不可能一辈子考不上”。
来自四川的52岁的梁实今年第23次走进高考考场,成了名副其实的“高考钉子户”,梁实的这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执着精神确实令人敬佩。但是为了圆自己的大学梦,年复一年参加高考,值不值得点赞?
其实,在我们身边不乏高考初次失利后复读二三年甚至五六年圆上大学梦的朋友,但这些“钉子户”与梁实比起来,实在是小巫见大巫。近年来见诸媒体的像梁实这样的“高考钉子户”还有好多:辽宁阜新年过七旬的农民康连喜18次参加高考,“要是高考政策允许,我的心跳不停,我会一直考下去的”;江苏南京一位年过八旬的退休医生汪侠不听家人朋友的劝阻,一次次的参加高考;安徽淮南的八旬的退休工人姚克亮也屡屡参加高考,其理想是每科都及格,“能考上北大或北师大就去上。”
说实话,“高考钉子户”,享受的是2001年高考报名取消年龄限制这一政策红利,从理论上说,70岁、80岁、90岁的老人照样可以参加高考,谁都无权剥夺他们报名参加高考的权利。但是年复一年参加高考的做法并不明智,更不值得点赞。
对“高考钉子户”而言,屡战屡败,是对生命的挥霍。梁实的父母都是老师,可是膝下5个子女没有一个上过大学,为了完成父母的心愿,梁实放弃了自己的生意,投身到复习迎考之中,1987年到1991年,梁实都参加了高考,但都没有达到分数线。2018年,梁实考出了自己迄今为止最高的成绩——469分,比二本分数线高了11分,他决定2019年继续考,因为他想上一个学习氛围和环境更好的学校去读书,而不是仅仅为一个大学文凭。他觉得去一所理想的大学读书,就是自己的梦想。但笔者以为,以他年过半百的年纪,就算考上他心目中的四川大学或四川师大,他的人生就算成功了吗?条条大路通罗马,不上大学,照样可以学有所成。何必在乎有没有一张文凭呢?如果梁实在经历过几次高考失败后,重新调整自己的人生定位,为自己确定一个“跳一跳,够得着”的人生目标,脚踏实地地做适合自己做的事,就算没上过大学,他照样可以活得非常精彩。再说,称他们“钉子户”,本身就说明他们的家人、朋友或社会公众对他们这种“一根筋”的人生选择并不赞成。
对整个社会而言,“高考钉子户”造成了社会公共资源的巨大浪费。因为考生从报名到高考,从阅卷到录取,政府部门都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不是考生所缴的一点报名费所能解决的。多一个“高考钉子户”,国家财政就会多支出一部分费用。辽宁的那位“高考钉子户”康连喜明知考不上,但还是一如既往地报名参加,在他眼里,成绩的好坏已没有任何意义,步入考场就算“达到目的”。试想,年轻人眼里改变命运的高考成了“高考钉子户”们的一种精神寄托,一种廉价消费品,这让千千万万的莘莘学子和辛辛苦苦为高考服务的人们情何以堪?
有鉴于此,“高考钉子户”真的不值得点赞。
责任编辑:张义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