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新闻 > 正文

天台素馨园 续写“花魁”史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苏俊杰摄

广州自古有“花城”美名,不仅因为人们爱花,还源于这里曾盛产一种跨越千年历史的洁白小花——素馨花。昔日,素馨花田绵延珠江南岸,时过境迁,素馨随着花田的消失而凋零。

然而,一代代庄头花农默默接力存续花脉,将素馨移植至旧民居的小花盆中。1995年,黄盛林几经周折获得一株幼苗,此后20多年间将其发展为数百株。为了让更多的人认识素馨,他将无数幼苗送人栽种,将晒干的花蕾送人泡茶,前不久还受邀上白云山开辟两亩素馨花田,有望续写花城“花魁”传奇。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叶碧君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李波(除署名外)

初春时节,海珠区瑞宝街一栋民居的楼顶上,数百株素馨正抽出嫩芽幼枝。64岁的黄盛林每天花上半小时,或浇水施肥,或修剪嫩芽,为盛夏素馨花的开放做好准备。记者来访,他不紧不慢泡上一壶素馨清茶,伴随着沁人的茶香,把与素馨相关的往事向记者娓娓道来。

黄盛林生于庄头村,自小喜爱花卉。“小时候家门口种有不少鸡蛋花和茉莉花,每到盛花期都清香四溢。”他告诉记者,千百年来,庄头村一带曾是连绵花田,种植最多且最受欢迎的花卉便是素馨花,“花期长,盛开时通体雪白,伴随清淡香气,既可药用,又可制作香料。”上世纪70年代末,庄头村的花卉产业收益逐渐下降,部分田地挪作他用,花农纷纷进工厂打工,素馨日渐稀少,甚至难觅踪迹。这让黄盛林忧心忡忡。

1995年,他搬进位于瑞宝街的自建房屋,预留了70多平方米的复式天台。四处打听后,他从一位何姓的庄头村村民家中获得一株素馨幼苗。“那时存留下来的素馨数量已十分少,都被种在花盆里,零零星星,不成气候。”

置办泥土、准备花盆、购置肥料……原本空荡荡的天台变得满满当当。黄盛林说,素馨是一种娇气的花卉,尽管他有在田野种植素馨花的经验,但种在花盆却是头一回,面对仅有的一株幼苗,他像养孩子一样对其悉心呵护,“刚移植时要每两天浇水一次,按照1:30比例施淋有机肥,泥土中还要混入花生壳、木糠,以免排水不畅。”

每年的5月至12月,每天清晨,他和妻子都埋头在清香四溢的天台素馨园中,将还未绽放的花蕾摘下。小小的花蕾呈现细长形态,却是大有妙用。“将花蕾蒸熟后晒干成为‘素馨针’,可用作熬汤或泡茶,泡出来的茶就是‘素馨茶’,有疏肝解郁、行气止痛的效果。”

不过,尽管自以为摸清素馨的“脾性”,黄盛林也曾遇上“老猫烧须”的情况。“有一棵种了上10年的素馨,因为土壤板结,水分无法疏通,时间一久就死掉了。”

在黄盛林看来,素馨不仅是他与村中往事、旧日时光的联结,还是一代代庄头村人相传的“瑰宝”。过去20多年间,他逢人便夸素馨,将悉心培植的幼苗送人栽种,将晒干的素馨花蕾送人泡茶。“每年大约能晒出3至4斤素馨针,大多数都免费送给好友。”

白云山再现素馨田次年盛夏或能绽放

经过这些年的经营,黄盛林的天台花园俨然成为“百花园”,不仅有40多棵成熟的素馨和数百株幼苗,还种植有茶花、桂花、桃花、夜合花、金花茶、龙利叶、罗汉松、黄皮树、红豆杉、金钱草等超过20种花卉植物。

黄盛林说,他每天起来第一件事就是上天台花园“视察”花卉植物的状况,给他们浇水施肥,忙得不亦乐乎。在他的感染下,越来越多的庄头村村民也开始尝试在家中阳台栽种素馨。不过,他仍时常感到失落:“素馨曾是广州的名花,但现在却沦落到几乎无人知晓和赏识的境地。”

幸运的是,2015年年初,海珠区民俗工作者在机缘巧合下发现一位花农家中的素馨花脉,从那时起不断链接多方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宣传和推广素馨。

去年,经过不少热心人士的努力,白云山风景区有意在能仁古寺附近开辟出两亩田地种植素馨。而有丰富种植经验的黄盛林则义务肩负起提供素馨幼苗和指导栽种的职责。

今年立春前,他带着十多株幼苗上山试验栽种。尽管不知道试验能否成功,他已信心满满地投入到后续的200株幼苗的培植工作中。“为了提高存活率,我会用2个月时间培植这批幼苗,每天都要花上20分钟至30分钟的时间打理。”

“通过热心人士的共同努力,希望有更多人了解这种有着上千年历史的花卉,让素馨作为‘瑰宝’一代代地传承下去。”黄盛林说。

知多D:

年末扦插次年五月开花

根据广州的气候,一般是年末扦插育苗和修剪枝条,次年立春前后素馨会抽芽,5至12月素馨花盛放。

需要注意的是,素馨抽芽后,可人为地摘取花芽,让其分支生长;每隔一段时间施淋有机肥,并在泥土中混入花生壳和木糠,帮助土壤中的多余水分流走;每隔3~5年要为素馨更换土壤或花盆,避免土壤板结。

素馨花可煎汤或泡茶

据《本草纲目》记载:“素馨性味归经,苦,平,无毒。可解心气郁痛,止下痢腹痛。”具体可取25~50克晒干的素馨花内服煎汤或泡茶,有利于疏肝解郁,行气止痛,护肤美容。

相关阅读:
镇龙西至水西段移交21号线开通又近一步 北青报谈公厕扫码送纸:别变成“流量贩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