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新闻 > 正文

修复一件古陶器或要耗时一整月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黄丹彤

考古专家判断4000多年前“茶岭新石器遗址”先民风行“碎物葬”(毁器葬)习俗,其结论源于对现场发现的诸多文物的科学分析和研究。而担负文物拼接修复的文物修复师,对恢复文物本来的面貌作出了不小的贡献。

广州日报3月25日独家报道了“茶岭新石器遗址”发掘情况,引起同城多家媒体的高度关注,为了让公众更加深入了解本次“茶岭新石器遗址”考古细节,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昨天特别对媒体开放位于广州市内某文物修复重地。记者昨天来到修复现场,看到整个文物修复步骤。

文物修复师:

必须掌握陶器年代造型特征

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张强禄告诉记者,“一件文物件的修复,需要了解各个朝代的陶器或者瓷器的器型特征,这样才能做到事半功倍。”而具体要下手前,在考古发掘现场,就要做到小心翼翼:必须无一遗漏地将发掘现场的所有碎片都拾回来,有些甚至是将整片土块都搬回库房,不同位置的东西,要细化到有出土地点、采集坐标等元素。对这些散落的碎片重新拼合,正好比排列组合的概率,有数百种甚至上千种的拼合,才能发现最后唯一的正确答案,凭的全是对器型的了解、拼合的细心与耐心。“另外,由于年代的久远、器型的复杂性和碎片的遗失,有时候一件完整物品的拼合甚至需要花上两三周甚至超过一个月时间。”

负责本次修复的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保护科技研究部主任吕良波介绍,整个文物的修复,必须从文物发掘现场就开始关注,“发掘伊始,首先做好定位,将整个茶岭囊括在发掘区内。然后,根据考古勘探所掌握的遗存堆积基本情况,并考虑到狮龙大道建设工期紧张的客观因素,发掘采用从北往南、自西向东的步骤向遗址核心区逐步推进,最终揭露探方(沟)46个,实际发掘面积3113平方米。”

修复过程:

泥块中细心寻找陶器碎片

记者现场看到,文物修复师刘霞正埋头专心致志地给用石膏包裹着的整块挖回来的泥块洒水加湿。据介绍,洒水是为了松土,以便于从中寻找陶器碎片。整个过程必须十分小心,否则容易造成陶器碎片的二次破碎。

从泥土中挑拣出全部陶片后,就是下一步的拼接黏合,这是一个需要耐心的工序,粘接过程中,需要用酒精灯加热热能胶,用于粘接碎片。运气好时,几个小时下来可以拼接上陶器的一部分;更多时候,一天下来只能找到几个能合为一体的陶器部位。

多数破碎的陶器,收集回来的碎片只能拼上八成或者九成,其他就要靠石膏填补。

在文物库房内,记者看到一件平整的石铲,制作精细,刃头几乎看不出使用的痕迹。“这件石铲出土于规模较大的墓葬,随葬的还有其他玉石器,代表墓主人身份不一样,当时已经开始产生阶层分化、社会复杂化。”张强禄说。

相关阅读:
先用共享单车碰瓷再抹黄鳝血装受伤 北京青年报:流浪大叔爆红 谁该感到羞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