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新闻 > 正文

国际社工日:东莞90后社工默契合奏“社区情歌”

■杨明康和刘雪仪是一对90后社工“夫妻档” 正阳社工供图

向最可爱的他们道一声节日快乐

今年3月19日是第13个国际社工日,上班早高峰的车流中,杨明康和往常一样载着刘雪仪行驶在桥蛟西路上,先送她到塘厦镇大坪社区社工中心上班,然后再往石鼓方向走。

车在大坪路边停了下来。“最近活动多,记得安排好工作。”刘雪仪说。对他们而言,社工日前后也是最繁忙的时间段之一。“好的,你也是。”杨明康回答。夫妻俩话不多说,各自踏上上班路。

杨明康和刘雪仪是一对90后社工“夫妻档”,两人先后进入东莞市正阳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又先后成为社区中心主任,共同琢磨出一套社区服务“武林秘籍”,成为塘厦社工圈里口口相传的社工版“神雕侠侣”。

■杨明康与社区居民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你快乐所以我快乐

一起从新手修炼成专业社工

项目方案、活动方案、工作计划……电脑桌面上,各种文档整齐排开。刘雪仪双眼盯着屏幕,手在键盘上快速地敲打。方案完成后,她和同事开始着手准备道具,安排起大坪社区“岭南社工宣传周”之幸福家庭筑梦活动的具体事项。作为大坪社区社工中心主任,无论是行政工作还是一线服务,刘雪仪都已经游刃有余。但这样的工作情景放在5年前,是她想都没想过的。

2014年,从物流专业毕业的刘雪仪开始找工作,偶然发现正阳社工的招聘信息。“那时候,社工行业算是新兴行业,这份职业好像还挺受欢迎的,应聘的人也很多。”在近30位的应聘者中,刘雪仪脱颖而出,成为社工行列的一员。

虽然不是科班出身,但并没有妨碍刘雪仪以满腔热情投身于社区服务。“菜鸟入行总是会遇到各种情况,和陌生的服务对象打交道、随时解决小矛盾、面对居民的质疑……”刘雪仪说,各种难以应对的突发状况一度让她怀疑自己是否适合做社工。幸运的是,社工前辈们毫不吝啬地给予了很多的鼓励和帮助,让她慢慢摸索出了工作门道。

与刘雪仪的经历稍有不同,杨明康是从社工相关专业毕业的,实习期就来到正阳社工,从事长者、青少年领域工作。虽然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对于开展个案、小组、社区活动等实践性服务,杨明康也是一知半解。就在这个时候,杨明康遇到了先他一年进入正阳的刘雪仪。

“其实第一次参加联谊时,我们就互相注意到对方了。”刘雪仪说,新社工们往往会聚在一起讨论工作,或交流经验。一来二去,兴趣相投的两人自然而然走到了一起。虽然并不在一个社区工作,但是同为社工的他们,更能理解对方的快乐、难处和困惑。在工作中,刘雪仪总能根据自己的经验给杨明康提供建议,而杨明康的专业知识同样也能给刘雪仪不少帮助。

2016年,石潭埔社区综合服务站成立。杨明康参与了服务站搭建的全过程,规划功能区,精打细算每一项支出,对着设计图纸与施工队“讨价还价”。但是成立之后,如何将服务送到居民身边,成了第一道难题。杨明康常和刘雪仪等伙伴们聚在一起探讨,许多好点子就在大家的思想碰撞中产生。

“当时,居民对社工工作还不太理解,甚至存在误解,我们都是相互支持着走过来的。”刘雪仪说,当时社工们都是每天顶着大太阳,深入居民家里,主动去帮助他们排忧解难。随着硬件设施日渐完善,社区服务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探访长者、兴趣小组等初见雏形。如今,社工的服务逐渐获得居民的认可,刘雪仪和杨明康也都成了街坊们的贴心人。

■刘雪仪带领社区小朋友阅读书籍

最浪漫的事

怀着相同的期待让社区更温暖

虽然在同一社工机构,但杨明康与刘雪仪负责不同的社区,除了一起培训和参与机构活动,两人在工作中的交集并不多,其中印象最为深刻的,当属共同开展“微心愿”计划。

2017年“岭南社工宣传周”期间,塘厦镇社会事务局联合广东狮子会、正阳社工在全镇开展“困难家庭点亮微心愿计划”活动,根据每个困难家庭的不同需求清单,为51户家庭点亮“微心愿”,送去来自社会的关爱。

当时,一名残疾阿叔让杨明康和刘雪仪印象都很深刻。罗阿叔独自生活在莆心湖鱼塘附近的旧房中,由于地势较低以及洪涝灾害影响,家中的电器常被水淹导致发霉破旧,甚至无法正常运行。加上罗阿叔的眼睛看不清,日常生活很不方便。了解到罗阿叔希望能换一台洗衣机和冰箱的心愿后,刘雪仪多次探访老人,并帮助其“点亮”心愿。

刘雪仪回忆,“点亮”心愿的那天下着大雨,她和工作人员一起将洗衣机和冰箱送到阿叔家里。罗阿叔看着冒雨赶来的他们十分感动,“你们让我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这是我以前从没有感受到的。”罗阿叔的这句话深深地印在刘雪仪的脑海里,这次活动也让她从内心感受到,社工在做的事情,就是要让这个社区变得更加温暖。

同一时期,杨明康也在他负责的社区开展着“微心愿”计划。“在实现了一个个心愿之后,看到他们的微笑就是对我们最大的回报。”杨明康说,“微心愿”计划不仅为社区内的困难家庭解决近期困难,同时倡导通过社工的专业服务、社会资源的支持,对这个群体进行长期的关注和关爱,从精神层面帮助受助者建立自信心,鼓励他们更勇敢地去面对今后的困难。

“努力让社区更温暖,为服务对象提供更好的服务。”这对社工“夫妻档”相同的价值观成为他们在一起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成为他们共同的烦恼。“社工是没有朋友的。”刘雪仪开玩笑地说,社工的工作时间比较特殊,常常在别人休息的时候工作,很难有同事之外的朋友圈。因为很少有周末,所以从恋爱到结婚,两人大多数时候只能在工作日调休才能约会。

在刘雪仪的微信朋友圈里,时常会记录下工作的情况,其中也包括与丈夫互动的内容。“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常常都会不自觉地聊起工作,有时甚至会为此争吵起来。”刘雪仪笑着说,不过因为目标一致,每次争吵他们总是能化干戈为玉帛,“可能因为我们都是社工,所以更能理解对方,更懂得相互包容。”

前不久,刘雪仪怀上了小宝宝,但两人还来不及思考孩子出生后谁来带娃。“到时候谁有空,谁就多分担一点。”在工作中早已身经百战的刘雪仪和杨明康对未来都很乐观,“我们一直期待着孩子出生后,三口之家一起参加机构的亲子活动呢。”刘雪仪说,她希望孩子在充满爱的环境中长大,而她和丈夫所做的工作就是分享爱和传播爱,虽然社工之路并不平坦,但他们仍会披荆斩棘走下去,把爱传到更远的地方。(记者 朱珍珍 通讯员 麦炜源)

全国散文作家岭南笔会在莞举行 寻亲36年不敢搬家 民警圆了他寻亲梦 八旬老人千里来莞谢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