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6月8日的《新闻报》报道,附有104字的“像赞”全文
1933年6月1日的《太阳灯》复印件,其中有完整的“序”和“赞”
19日,武汉晚报《市民发现“铜人像”碑文有7处错误》见报后,迅速被多家门户网站转载,很多网友为铜像有无“手杖”争论激烈。
目前,资料搜集方面有了新的发现:关于孙中山铜像,现已找到两份可信史料。
昨天,围绕着“铜人像”到底有没有“手杖”,喜爱武汉人文的网友们争议颇为激烈。
一是“有杖”论——网友“叶子”表示,看孙先生的手势,应该是有手杖的,估计当时已遗失。另有网友说,“如果没有手杖,总感觉这尊铜像少了点什么”。“当时有人还谣传,这根手杖是黄金制成,所以一建好就被偷了”。
二是“无杖”论——多位网友认为,根据1933年至1938年的一些旧照片、旧明信片,可知当时并没有手杖。如果真的被偷了,当时的市政当局也不会不闻不问、媒体不予报道吧。
三是“继续考证”派——网友“创业农庄”建议,可以再认真查看铜像右手掌内有无大的毛刺。如果原来有,就证明可能是原来就联铸的,即使损坏了,手掌上也可能留有铸造的断痕。
人文武汉版主“水手”认为,这样的“人文寻根”活动很好,网友们争论越激烈,就更容易把事情的来龙去脉搞清楚,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也正是有了这么一群爱较真、能较真、深爱武汉的民间人士,才让武汉的民间文保走在全国前列。
在武汉人印象中,很多人都觉得孙中山铜像是有拐杖的,现在说没有,一时心理上难免接受不了。胡全志说,他也想换个思路,找到反证的证据,但是一无所获。现在,根据《太阳灯》立像当天的报道,两幅配图(一张照片、一张手绘速写插图),均显示:铜像手中,没有帽子,没有手杖!
胡全志顿时感觉“如释负重、正本清源。”而且,《太阳灯》同版通过《太阳灯》上面的图片,可以给我们一个直观印象:孙中山铜像显得精神、昂然。胡全志和王钢分析,这可能正是铜像创作者的本意。而一旦添加拐杖,就变成停滞不前了,画面立马感觉不协调了。
胡全志建议,在重新修复“铜人像”时,一并考虑周边的亮化、美化,让“铜人像”真正成为汉口老城区的一道风景,当地居民的“芳邻”,老武汉人安放乡愁、年轻人寄托情感的“拴心石”。
汉口“铜人像”《像赞》找到可靠出处了
1933年武汉小报《太阳灯》找到全文
此前,汉口六渡桥的孙中山铜像,其序、赞的出处及来源,共有二处。其一是武汉图书馆已故武汉文史研究馆员徐明庭先生的祖父抄录本,其文见徐明庭著《老武汉丛谈》一书。其二是黄兰田先生发表在《武汉文史资料(2000年06期)》上的“汉口‘铜人像’考并试补缺字”。徐老生前曾经介绍,他曾在当时一张武汉本地小报《太阳灯》见过登载的孙中山铜像序、赞。
出于参事工作的责任,为了帮助相关部门准确考证当年孙中山铜像序及赞的文字,胡全志特别委托徐老的嫡传弟子、武汉图书馆馆员王钢,请他查找当年报纸,呈示“铁证”。王钢欣然应允,以此继续先师未竟的事业。18日,王钢在一个民国文献数据库上,检索到当时上海发行的《新闻报》“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六月八日”第四版,发现一篇报道《汉口总理铜像揭幕礼各机关代表及市民参加者二万余人》,附有104字的“像赞”全文。
由于这份报纸只录有赞而没有序,且与徐老提供的版本有较大区别,本着“孤证不立”的原则,王钢又查找1933年6月这一时段的《申报》《武汉日报》《汉口中西报》等,但未有新的收获。19日,费心苦力,王钢从武汉图书馆的馆藏资料中,查到1933年6月1日的《太阳灯》复印件,其中有完整的“序”和“赞”。
《太阳灯》报中有明确的“汉口市市长吴国桢敬撰并书”文字,侧证了徐老在指导后期修复碑文中、添加“汉口市市长”的出处,就是来源于此。这也再次佐证了徐明庭老先生过目不忘的本事。而且,《太阳灯》的编辑部地址,位于三民路不远的“清芬一横路九号”,且出版于铜像揭幕的当日,其真实性和准确度更高。
前期考证进展到这一步,收获的成果令人惊喜。通过比对这两份报纸上的“序”“赞”,以及徐明庭记录的版本,3个版本文字、断句上各有出入,还有深入研究的空间。胡全志期待,相关专家能从中有更多发现和论证。
胡全志说,吴国桢的孙中山铜像的序和赞,是一篇半文半白的经典之作,行文流畅,用典自如,是一篇极好的范文,可以入选公务员参考读物。他盼望有“古文高手”将其译成中学生都能读懂的白话文。
记者金文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