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2月10日,武汉人第一次坐上了公共汽车,线路设为1路、2路。早7时开,晚10时30分收班,这也是华中地区第一批公共汽车。据当时的报道,1路自六合路直上硚口,线路设站16个,全长7.5公里。因为车辆和道路原因,2路车行驶了5天即告停驶,1路成为唯一的公共汽车。为了公交车运行方便,汉口发行市政建设债券150万元,花10.84万元将全长850米的民生路全面改造,建成当时三镇首条先进的城市道路。
1931年,因水灾和亏损,1路停运。
1939年,武汉沦陷,日伪合办武汉交通公司,10月1日,1路重开,从硚口到日租界汉口神社(今芦沟桥路),全长7.6公里。
1942年,油料短缺,1路车改烧酒精,1943年再次停运。
1945年10月20日,1路再次开通,从集稼嘴到永清街,行驶车辆减到18辆,司机31人,日均载客2000人次。因油料、器材涨价,1948年3月6日起,1路票价调价为1万法币/人次。这是解放前,公交票价最后一次上涨。
1948年12月,1路改行沿江大道。
1949年7月20日,1路由四官殿开至车站路,线长4.7公里,配车15辆,设站11个,此后再未停开过。
1950年,武汉公汽先后从上海、香港购进大道奇、小道奇、地司多、司帝摆克等厂牌车辆89辆,1路换装。
2005年,1路全面换装天然气公交车,告别汽油车时代。
2005年11月起,1路走向调整为由双墩到山海关路,后又从山海关路延伸至芦沟桥路并沿用至今。
2016年12月,1路全线更换为纯电动公交车。
记者王刚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