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岁的马老伯穿新鞋时磨破脚,伤口迟迟不好,不断溃烂,只剩下黑色的死皮包裹骨头,险些被截肢。幸好,他遇到了敬业的医生,更养育了一个心细孝顺的好儿子,在二者的帮助下最终保住了左小腿。
记者昨日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获悉,马老伯的病情跟糖尿病有关。在该院严励、杨川教授团队的指导下,马老伯接受近两年的治疗,其中在家护理时间长达一年半。在医生和家属的密切合作之下,渡过了多道难关,如今病足治疗初见成效,伤口处竟然长出了新肉。
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然而,在这近一年半的时间里,在家精心护理老爸的却是马老伯的儿子,37岁的马力。这份孝心,连医生都为他竖起大拇指。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任珊珊通讯员张阳、刘文琴、刘兴州
图/由受访对象提供
因新鞋险“丢掉”一条小腿
2017年新年,马老伯被过年买的新鞋磨破左脚皮肤,当时没重视,只是涂抹了点红药水。没想到这个伤口持续恶化。两周不到,马老伯的左脚除大拇指外其余4个脚趾溃烂明显且通体发黑,只剩下黑色的死皮包裹着骨头。就医时,专家建议将整个左小腿截肢,仅保留膝盖上方的部位。
儿子马力在网上进行了大量的信息搜集后,他决定带父亲去找糖尿病足溃烂治疗专家——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内分泌内科糖尿病足中心杨川教授。“杨教授发现,我爸爸左脚大拇指指缝中长出了2毫米的新肉,认为可以先不截肢。”马力说。根据这个指标,杨川教授认为马老伯脚部还是有一部分供血功能在发挥作用,建议采用保守治疗。
最后,在糖尿病足防治团队的指导下,马老伯仅切除了左脚的五个脚趾,保住了大半个脚掌,也避免了左小腿截肢。
孝子自购手术刀清理腐肉
手术后,马老伯左脚溃烂的情况还没好转,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需要回家接受家庭护理。杨川教授告诉马力,患者需接受“一对一”甚至“多对一”的家庭护理。
“杨川教授和他的助手刘兴州医生手把手地教我如何使用皮肤消毒液,如何进行纱布绷带的包扎。但我还是担心护理不够专业。”马力坦言,虽然自己有生物学专业背景,又为了父亲在专业网站上专门“恶补”相关的论文,对于糖尿病足、心血管、多普勒彩超等各种治疗方案都心中有数,但由于缺乏护理经验,他的心里难免忐忑不安
由于伤口面积最严重时约有10×8厘米,接近巴掌大小,“看伤口对人的心理有很大挑战”,老母亲和妻子都不敢去碰伤口,近一年半的时间里,给老爸换药的重任,全落在马力身上。为了老爸,马力无法出差,即使出差也必须当天赶回,以便每天按时为父亲换药。
由于伤口附近持续溃烂,无法每天去医院请医生进行清创,若不及时清理伤口,腐烂状况便会一发不可收拾,马力又购买了专用的手术剪和手术刀片,在医生的远程遥控下,亲自动手为父亲清除腐肉。
“糖足”护理要格外小心伤口感染,因此,需要一个干净清洁的换药场所。马力特意在家附近租住了一套二室一厅,其中一个房间专门用来换药,保持通风、光线、卫生,还细心地安装了紫外线灯进行杀菌照射。
医护与家属合力照顾患者
在开展家庭护理模式的过程中,马力每次遇到护理难点,都与医生保持沟通,接受医疗团队的护理指导,并定期返院复诊。
记者发现,马力发给医生的短信图文并茂,描述细致,除了处理措施、伤口现状和新的变化,还有对下一步护理的思考,而医生也及时给予详尽的指导。在医生的指导下,马力总结了适合自家情况的家庭护理模式,并分享给其他“糖足”病友。
“我能坚持这么久,力量来源于对父亲的爱以及家人和单位的支持。”马力坦言,这段时间他的精神压力过大,生怕出现各种错误导致病情加剧,加上一个人天天处理伤口、护理父亲,又要兼顾工作,非常疲惫,以至于经常发火,而家人很体谅他。单位得知他的情况后,也给予照顾。马力因工作关系经常出差调研,单位领导便尽量给他安排短途调研,方便他当天回到广州为父亲换药,成全了他尽孝之心。
“最主要的力量来自于对父亲的爱。”马力说,自己有个远在江苏工作的姐姐,父母跟他在广州生活。“父亲一直对我很好,是我的人生导师。我以前常对他发脾气,他却默默承受,我心里很愧疚。”马力说,父爱如山,为人子女唯有用精心照顾来报答父亲的养育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