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新闻 > 正文

媒体:收视率造假也是一种价值观污染

原标题:时评 | 收视率造假也是一种价值观污染

来源:红星新闻

▲收视率崇拜催生收视率造假图片来源:《法制周末》

▲收视率崇拜催生收视率造假 图片来源:《法制周末》

收视率造假污染,是一个老问题了。今年9月,导演、编剧郭靖宇在一次演讲中披露行业内存在收视率造假的黑幕,曾一石激起千层浪。12月26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宣布,广播电视节目收视综合评价大数据系统基本建成并开通试运行。据介绍,这个系统不仅更适用于当前电视节目观看方式多渠道、多样化的新趋势,而且通过数据抗干扰能力的提高,有望从根本上治理收视率造假问题。(12月26日新华社)

我国收视率调查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主要是采用记录仪和抽样调查等技术手段和方法,对观众收看节目的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和分析。应该说,收视率本身并没有“原罪”,任何一个领域任何一项工作都涉及量化指标。可是,过分重视收视率,那就成了问题。

收视率造假,因为收视率崇拜而产生。而对收视率的“崇拜”,一般认为是涉及影视行业的利益问题。按照一些业内人士的观点,广告商、电视台、制作方三者的关系中,当广告商成为电视台的主要经济来源,为了拿到广告费,收视率势必要达到广告商的某个标准,而制作方就成了最后承接压力者,达不到收视率标准就只能购买,从而对行业生态造成不良影响。

而收视率造假的造成的问题实不止此。收视率调查只要出来了,肯定对供给产生一定的影响,而根据错误的收视率调查拍出来的作品,不仅不能反应时代主流,反映主流价值观,而且偏离甚至背离了主流。影视行业是从事精神产品输出的,由此拍出来的作品,又会产生什么样的“以文化人”后果?

现在,“大IP”“小鲜肉”成为不少电视剧的标配,可舆论场上不同的声音一直不绝于耳,而一些主旋律作品,反而成了“爆款”,获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倒挂的出现,未必是创作人员无知,但如果由于数据造假,创作者都不知道观众喜欢看什么,以拿到手的收视率为“导向”去拍自己认为“对”的作品,最后只能让影视业成为收视率造假的牺牲品。

一个行业应该有一个行业的范儿。影视行业牵涉到价值观,可是收视率造假从根本上违背了诚信的主流价值观。而由于影视行业强大的流量效应,其影响也不局限于行业本身。由此传导出来,又会对整个社会,尤其对青少年产生什么效果?人是活在现实中,也是活在想象中的,有什么样的价值想象就会有什么样的价值现状。

从这意义上说,收视率造假是一种价值观污染,既污染了影视行业的价值观,也可能侵蚀到整个社会的价值观。现在,有关方面不仅下定了决心,而且拿出了技术防范办法,希望新系统能够真正发挥作用。除此之外,对于一些恶意造假,还应该加大曝光和惩处力度,让其“偷机不成反蚀一把米”。

文丨毛建国

责任编辑:吴金明

相关阅读:
深圳虐童父母被刑事立案 爆料网友为啥也被罚? 人民日报评权健陷风波:别拿生命开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