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质的屏风后藏着一个植满花木的天井,细雨中的文科楼在一分部伫立,走进这座楼,在兰州大学教授庆振轩办公室简单的陈设中,最多的还是各类书籍。
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年,也是庆振轩来到兰大的第四十个年头。作为兰大文学院的老教授、博士生导师以及古代文学暨古典文献研究所所长,庆振轩还有不少他口中称为“不务正业”的学术职务: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苏轼研究学会理事……
结缘兰大:金城早已是故乡
“四十年了,往事如烟难忘却啊”,与兰大结缘的过往从庆老师不疾不徐的语调中缓缓流出,那些曾经的记忆依旧清晰。
1978年,幸运的庆振轩赶上了恢复高考的历史机遇,成为第一届全国统招的大学生。从没有来过西北的他,第一志愿决定填写:兰州大学中文系。说起当年的那次高考,庆老师忍不住笑了:“我当时数学才考了四分,好在其他科目分数高。”如今想来能够进入兰大归功于庆振轩从小喜爱读书的文学积累,高考之前的六年代课经历也为他广泛阅读提供了便利。
四年后庆振轩大学毕业,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之一,毕业时可供选择的单位和机会很多,待遇更是优渥,“当时的社会经历过十年人才断层,所以我们毕业那会儿和你们现在的境况可以说完全不同,那时招生简章就明确写到:兰大中文系负责为普通高校培养师资。”在同窗们纷纷前往各地高就的分岔路口,庆振轩选择留下来,留在兰大,留在西北。
改革开放,南风劲吹。许多老师陆续开始投入沿海高校的怀抱,用庆振轩的话说就是:“先是‘孔雀东南飞’,然后是‘一江春水向东流’。”当时的庆振轩尚属青年,正是抱负远大的时候,也有其他高校向他抛来橄榄枝,“人生的好多事,可能也不仅仅是理性在起作用,对兰大的割舍不断的感情让我留了下来。”步入花甲,回顾过去,兰州正是人生路上的一个转折点,对他而言,金城早已是故乡。
传承师志,教书育人
“老师”这个词,在庆振轩心中分量很重,是一路以来所遇恩师开启了他学术研究的大门,他们的言传身教让他体味到这一职业的崇高,也坚定了他留校任教筑梦讲台的选择。
庆振轩聆听过诸多学界大咖的教诲:语言学界的一面旗帜——黄伯荣先生曾教授过他《现代汉语》课,祝敏彻先生给他讲授过《古代汉语》,除此之外还有吴小美先生的《现代文学》,徐清辉先生的《外国文学》,李伯勋、刘满两位先生讲的《先秦两汉文学》,李东文先生讲《宋元文学》……大三时,因为对苏轼词的理解不同,他和李东文老师在课间争论了十几分钟,快要上课时才被打断。“老师让我下午到他家继续讨论,最终讨论了整整一下午”。
正是兰大老教师们这样的宽容与培养深深感染到他,也奠定了他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后来也正是在李老师的推荐下,庆振轩决心留校任教。任教后,由于工作关系,林家英先生成了庆振轩接触较多,也让他受益颇多的恩师。林老师“创作、鉴赏、研究”三位一体的学术研究特色给予了他多方面的启迪,同时他与林先生合作,写了第一篇有关李清照的鉴赏文章,林先生还推荐他写的研究型文字在《百家唐宋新诗话》和《百家唐宋新词话》上发表……老师们给予他教学科研上的帮助与提携,庆振轩一直感念在心,并将这份情谊传承了下去。
“我们上了年纪的老师,子女都在外工作学习,青年学子进入兰大,我们看到这些娃娃们就像看到自己的子女一样,是非常亲切的一种感觉,是亲情。”从教三十余年,庆振轩的学生有的已在兰大任教,成为“庆二代”,更多的学生走向四面八方,在不同的岗位上建功立业。同学们的成就往往会让他感到自豪,有时也会为他们的工作变动、婚姻家庭,甚至一篇论文的选题、修改、发表提出自己的意见。“我非常高兴和学生们接触,在和他们接触的过程中我也感觉到我年轻了,同学们的青春活力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一种鞭策和促进。”庆振轩说,得天下英才而育之是作为老师最大的幸福。
不知老之将至
“没有改革开放,没有恢复高考,没有在兰州大学的学习经历,就没有我的今天,就没有我们一代人的今天。” 而对于如今正值青春年华充满理想的兰大学子,庆老师最殷切的寄语就是:珍惜时光、不负韶华。
“根据我对现在学生的观察,只有一部分比较优秀的同学会对自己的人生有一个清晰的定位,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不清楚自己的努力方向……”看到有些学生不够积极的状态,庆振轩也十分着急,他希望每一位学生进入大学后能从一个更高的起点上去规划人生,不要在迷茫中得过且过。
对于已然过往的人生,他说“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对于未知的人生之路,他说“一蓑烟雨任平生”。苏东坡的人生态度已然融进了庆振轩的心胸,如何对待人生中的风雨,是先哲们追寻的命题,是研究者探索到的真谛,更是老师的殷殷嘱托:“我希望兰大学子不管以后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面对人世未来的风雨时,能够‘一蓑烟雨任平生’。因为曾经追求过、奋斗过、经历过、体味过,已经没有遗憾。”
“面对晚年,哪怕是夕阳,也是灿烂的;哪怕是秋风,也吹来的是丰收的喜悦”,庆老师拿起他的2002年出版的《毛泽东诗词全集辑注》,眼神中仍是难掩的光芒,三十余年间,他置身书山学海,承恩师探索前行之路,与学子共飨文学美妙,悠悠然不知老之将至。(脱畅 王耀辉)
(责编:李依环、袁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