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新闻 > 正文

拾翠大屋藏身西关惊艳百年身世成谜

广州文化拾遗

上九路和下九路的相接处有一条叫杨巷的小路,这里伫立着一栋百年大屋,往日风华虽不再,却依然惊艳世人。它,就是坐落在杨巷路杨仁南17号的拾翠大屋。

罗马柱、拱券外廊、西式木楼梯、趟栊门、蚀刻玻璃画、花阶砖、满洲窗……这座中西合璧的大宅里里外外都是精致的细节,即使没有门口挂着的“荔湾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的铭牌,也足以向人们展示它的不凡气度。它到底有多与众不同?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吴多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莫伟浓(除署名外)

策划、统筹/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嵇沈玲

记者探访

前座设趟栊门外墙有廊柱拱券

拾翠大屋所在的位置并不难找,从上下九沿着杨巷路往文化公园方向步行,穿过连片的服装、饰品批发档口后,便可看到左手边的内巷杨仁南,往里走约20米就是拾翠大屋了。据了解,拾翠大屋坐北朝南,由前后两座建筑组成,从杨仁南进入,迎面看到的是前座建筑,墙上面挂着的铭牌显示,该建筑在2013年12月被公布为“荔湾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挂牌时间为2014年1月。

据荔湾区文广新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拾翠大屋建于民国初年,为砖混结构中西合璧建筑,建筑平面呈方形,总占地303.8平方米,主楼分前后两座,前楼三层、后楼四层,采用平天台设计。

乍看之下,前座建筑和传统的西关民居并无差异,它的正立面有三开间,正中红砂岩上开大门,设趟栊、脚门、大门三件套,檐口瓦当、滴水、封檐板齐全。然而,只要稍微抬头留意一下它的外墙,就会发现它“洋气”的另一面:二、三层的外立面,廊柱挺立,设罗马拱券,嵌西式八字形平面窗套,设计讲究、典雅庄严,带有明显的西方古典主义风格。记者看到,二层的八字形木窗套保存完好,仍在正常使用中,三层饰有几何线条的半圆砖拱窗却装上了铝合金窗户,廊柱的柱坐也有些剥落,墙上的浮雕已模糊不清。

西式木楼梯让人惊艳蚀刻玻璃画流露东方情趣

从侧门进去便是连接前后两座建筑的过道,过道有扇门,可通往前后两座建筑。记者抬头一看,高墙间的玻璃顶棚有阳光洒下,让人心间一颤。建筑内部被分割成多个隔间,住满租户,房门紧锁。尽管如此,沿着楼梯拾级而上,目光所及之处皆有惊喜。

回字形的木楼梯呈典型的西式风格:楼梯选用坤甸木建造,整体呈棕褐色,底面木板采用人字形拼接。历经百年,漆面虽已斑驳,扶手轻微摇晃,踩上去嘎吱作响,但整体结构仍然稳固。栏杆则为典型的西式“瓶式栏杆”,采用直棂条而非栏板间隔,直棂条的样式也颇为精巧,方锥形柱子上端连着云形雕花。

走到三楼,两扇1米多高的窗上有蚀刻玻璃画,一扇为花鸟图,雍容富贵,一扇为松鹤图,飘逸娟秀。楼梯转角处的卫生间里还有一扇保存完好的蚀刻玻璃窗,画面写意:山水相映之间,几户人家,从远及近的院落里,一位书生在亭台读书。

高台刻“拾翠”二字一楼曾是舞池顶楼还有凉亭

后座的外立面保存完好,二楼满洲窗均被保留,窗芯上的荷花、菊花等图案清晰可见,三、四楼的罗马柱和拱券也十分完整。后座设于高台上,高台两侧有台阶,用西式铁枝栏杆围住,台下有拱门,门楣上依稀可辨“拾翠”二字。据说,旧时一楼是一个宽敞的舞池,地面铺着进口花阶砖。如今,这些花阶砖已被磨蚀得看不清花纹。

和前座一样,后座也被隔成十几间房间出租,楼梯采用坤甸木建造、回形设计、瓶式栏杆,因为多了一层而更具纵深感。与前座稍不同的是,栏杆直棂条是细巧的瓶状,线条更轻盈,楼道的窗户则相对简单,矩形窗、大圆窗体现大气的风格。

广州民间文物保护协会成员刘伟伦在2008年发现了拾翠大屋,据他回忆,当时,有个房间内有天花灰雕、金色漆雕大梁,并给记者展示了拍下的照片。楼顶还可见南洋式样的女儿墙,并建有两个相对而立的中式凉亭,歇山顶上有龙船造型的正脊和水牛角造型的垂脊连斜脊。不过,凉亭现已被改装成了房间。

身世探秘

“按图索骥”发现大屋屋主身份有待考证

据刘伟伦回忆,多年前一名摄影师在广州扫街时偶然发现了这间大屋,他在网上发起“寻宝游戏”,规则是提供一些大宅的照片,并圈定寻找范围,让感兴趣的人去寻找。2008年,寻遍附近街巷的刘伟伦发现它就在闹市之中。此后,这座神秘的大屋成为广州文物保护圈打卡的“新星”。

2013年年底,荔湾区文物部门将拾翠大屋纳入“荔湾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名单。荔湾区文物管理人员表示,当地居民称拾翠大屋与一旁崇俭新街巷内的13间房屋为同一人建造,建造时间有先后之分。“有人说是富商陈崇俭所建,但有待考证。”原来,拾翠大屋的东侧及北侧有一条丁字形的崇俭新街,这条40米左右的小巷有13间房屋,均为带有西关民居特色的三层砖混结构楼房。崇俭新街5、7、14、16、18号房屋在2014年已被列入了广州市第一批历史建筑名单之中。

大屋主人非富即贵或为丝绸商陈凤笙

刘伟伦同其所在的广州民间文物保护协会的成员们从蛛丝马迹中推断,拾翠大屋的主人可能是陈凤笙。2012年,他在前座三楼上厕所时偶然发现了一块玻璃窗,玻璃窗上画有精巧的山水图案,书有小字“凤笙先生大厦落成志喜”,如此一来,这扇窗就是当时宾客为祝贺这座大楼落成而送赠主人的礼物,“拾翠大屋”的正名极可能是“凤笙故居”。

那么,凤笙先生到底是谁呢?广州民间文物保护协会会员们在查阅《广州商业行名录》《民国广东商业史》等资料后,发现杨巷以前住的多是丝绸商,开设于光绪二十一年的“同永泰”在广州等地都设有分号,主持人为陈凤笙、陈文笙,二人同时经营上海与广州间的埠际贸易。

刘伟伦说:“一位老师查阅了《广东省志·丝绸志》等多份文献,发现陈凤笙还有多个商号,其中‘永裕泰’就开在广州第四甫路。巧的是,当年广州数一数二的绸缎庄裕泰祥就坐落在光复南路,其老板也是陈凤笙。”

而后,他们又在《广东人在上海(1843-1949)》一书中查到陈凤笙的原名,书中这样写道:陈凤笙,广东人,籍贯及生卒年不详,原名陈吉芬,是在上海、广州两地经营丝绸业和杂粮业的大商人,还有陈文笙、陈玉笙两个弟弟。而陈家的堂号为崇俭堂,崇俭新街的名称或许也与此相关。

日前,记者再次来到拾翠大屋,在前座三楼卫生间的山水画玻璃上,发现了刘伟伦提到的“凤笙先生大厦落成志喜”竖排小字。“不过,这样的推断还要进行深入论证。”刘伟伦表示。

保护

房屋多处受损期待保护修缮

“小时候我经常和小伙伴来这里探险。”幼年住在杨巷附近的何先生回忆,他印象中的拾翠大屋在十几年前就已经破败。如今,这座大屋周边包括一楼都是布料仓库,楼上也住满租户。两座建筑的外立面批荡虽较完好,但内部的楼梯、窗户、房间原始结构均有不同程度的受损。

据荔湾区文物管理人员介绍,拾翠大屋原为私人产业,1949年后由广州交电站管理,后交电站与五金站合并,该房移交广州五金交电站管理,该站对大屋进行间隔,安排职工入住。近年来,五金交电站合并入广州百货,该址归由广百管理,但原住户未作重新安排。因大屋居住条件不佳,很多住户陆续搬离,现在,该址共有30多户住户,一层有的房屋被用作布料仓库,存在一定消防隐患。

荔湾区文物部门经常对大屋现场督促落实消防安全整改,督促维护修缮。近日,记者联系到广百物业管理公司的一位负责人,他表示,广州五金交电站此前买下大屋,目前广百公司是大屋的产权方而非管理方。

“我们一直都在留意拾翠大屋的情况,即使在有补贴的情况下,这么庞大的建筑要维护修缮,对业主而言耗费不菲。”荔湾区文物管理人员称,他们正在联系广百物业商量保护事宜,“多年来我们一直努力尝试与广百沟通保护修缮事项,不定期进行检查,并提醒租户要注意保护老建筑。”日前,记者联系了广百物业方的相关负责人,得知大屋现状后,他表示会积极与相关部门进行沟通保护拾翠大屋。

相关阅读:
看不见的“楚汉争霸” 11款卫生巾抽查不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