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新闻 > 正文

天冷了 医生紧急提醒:请做好这件事

原标题:天冷了,医生紧急提醒:请做好这件事!

这几天,一股强冷空气席卷全国,

广东气温骤降,

一夜之间从夏天进入冬天。

广东人的感受是这样的…

连续两天的降温,

令“老病号”和小宝宝最先中招。

12月9日,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走访广州多家三甲医院发现,医院儿科、呼吸内科和急诊科就诊人数明显增多,有医院儿科接诊量的增长幅度达到30%以上。

记者走访多家医院儿科发现,近期就诊的孩子以感冒、发烧、咳嗽、腹泻等症状居多,然而很少有家长给孩子戴口罩。儿科医生特别提醒,家长带孩子就诊时务必给孩子佩戴口罩,别让儿科候诊区变成“大型交叉感染现场”。

由于持续降温对门急诊的影响存在“滞后效应”,专家提醒,未来一周医院将迎来“就诊高峰”,免疫力差的人群应注意保暖防风,心脑血管疾病等慢病患者要及时复诊。

儿科

就诊增三成 发热咳嗽腹泻最多

12月9日早上七点半,在广州市妇儿医疗中心儿童医院院区,尽管还没有开诊,儿内科候诊区里早已人头济济。系统广播开始叫号,第一个被点名候诊的却是“昨晚的138号。”而在妇婴医院院区,由于内科一号难求,甚至有病儿家长“曲线看病”,转投本应接诊健康儿童的儿童保健门诊,让儿保医生颇为无奈。

“这两天来就诊的呼吸道、消化道疾病患儿,比平时增长了30%以上,儿科医生已进入‘满负荷’接诊状态。”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科主任陈壮桂教授表示,患儿多表现为发热、咳嗽、喘息、腹泻呕吐等症状。 他提醒,目前正处于流感高发季,降温天气下,家长应少带孩子去人员密集、通风不佳的地方。

现场

候诊区变“大型交叉感染现场”

“这几天天气直接从夏天跳到冬天,宝宝咳嗽、发烧了两天,我也跟着中招了。”在儿童医院院区16号诊室门口,市民肖女士怀里抱着贴着退烧贴的婴儿,愁眉不展。记者注意到,不停咳嗽的肖女士戴着口罩,却没给孩子戴。她解释说,宝宝只有六个月大,担心“戴口罩会憋坏孩子”。

记者注意到,现场候诊的数十个孩子,没有一个佩戴口罩。“孩子到我们科绝大多数是来看发热,很少有家长注意防护。孩子咳嗽得厉害也基本不戴口罩。医院提醒也没什么用。”一位戴着双层一次性医用口罩的护士指着医院贴出的“呼吸卫生以及咳嗽礼仪”告示,无奈地摇摇头。旁边一位护士插嘴:“候诊大厅简直是‘大型交叉感染现场’。”

“在呼吸道传染病高发的季节,带孩子到医院就诊,给孩子戴口罩是有必要的!尤其是发热咳嗽的孩子,一方面是自我防护,另一个可以隔离传染源,以免造成交叉传染。”陈壮桂指出,医院人群密集,就诊患儿病情有轻有重,病原各不相同,病毒、细菌等病原体会通过飞沫传播,冷空气也会刺激孩子的气道。患儿不加防护会大大增加交叉感染、病情加重的风险。

对于有些家长认为“孩子戴口罩会憋闷”“孩子太小,不愿意戴口罩”,陈壮桂指出,带口罩并不会憋坏小宝宝。“习惯成自然”,家长可以身作则示范配戴口罩,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平时要讲究咳嗽礼仪,例如咳嗽时用纸巾捂住嘴,遮挡飞沫。目前市面上有不少儿童型号的医用口罩,家长也可以将成人用一次性口罩的系绳打结,临时改造给孩子救急使用,还可以选择布口罩。

提醒

这些人群要注意!

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急诊科,有不少老病号已感受到降温的威力。市民黄女士陪着75岁的母亲就诊。“我妈有早起锻炼的习惯,每天四五点钟就起身做操散步。今天早上气温那么低,她练了一会儿就说头晕、恶心想吐。”黄女士说,因为母亲有高血压,担心血压波动,她马上陪母亲到医院来检查。

出诊的医生表示,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和中风病史的病人以及呼吸道疾病的老病号,要特别注意保暖防风,按时吃药或及时就诊调整药量,低温、下雨时尽量待在室内,不要外出或不要在外逗留时间过久,高龄老人外出要提防滑倒。

陈壮桂指出,根据往年经验,降温后一周医院将迎来“就诊高峰”。针对即将到来的 “就诊高峰”,陈壮桂呼吁家长做好家庭护理工作,轻症可考虑首先到社区医院就诊,避免到大医院扎堆就诊。如果孩子在三月龄以下,或者发热39摄氏度以上超三天且精神萎靡不振、面色苍白、呼吸急促、哭闹不休,抽搐等则应尽快到医院就诊。

另外,秋冬季节气温低,许多家庭较少注意室内空气流通,尤其是家里有呼吸道感染的家人。在气温适宜的时间段如早上十点到下午四点半之间,尽量多到室外活动,以增加孩子的体质。

那么,要安然度过这个冬天,

我们需要注意什么的地方?

下面,

广东省名中医、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医师孙升云教授

从中医角度分析冬季特点,

为你打造全方面过冬秘笈哦。

精神宜安静

有助养精蓄锐

孙升云介绍,冬季是一年中最为寒冷的季节,这时候阳气潜藏,阴气盛极,草木凋零,人体的阴阳消长代谢也处于相对缓慢的水平,因此冬季养生之道,应着眼于一个“藏”字。

为了保证冬令阳气伏藏的正常生理不受干扰,首先要求精神宁静。而想获得精神安静,应该学会控制情志活动,少让情绪大悲大喜,学会在安静中寻求到内心的平和满足,这种稳定的精神状态有利于养精蓄锐,以待来年春天的阳气萌生。

不过,由于日照时间缩短、草木枯零,这个时候一些人会产生季节性情绪失调,即“冬季抑郁症”。孙升云建议,为了避免沉溺于冬季抑郁的情绪中,主动干预十分重要,可以适当增加户外活动,加强身体营养的补给。冬天的活动中,集体活动比较重要,如果是已经退休的老年人,可以选择修习一门新的技艺,如琴棋书画,或者寻找当地的活动组织,寻找新的寄托,为退休生活设置新的目标和人生方向。

可适当进补

黑色护肾食物

根据中医理论,冬季应注重补肾。孙升云介绍,中医的肾脏概念与西医的概念有所不同,肾不仅是一个身体器官,而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主骨、生髓、纳气、生殖,如果冬季做好护肾工作,身体系统的运行便会畅快。

“冬天是进补强身的最佳时机,可以结合食疗进补。”孙升云介绍,秋冬季阴长阳消,阴气当令时,因此饮食上要注意养阴,不宜生冷,也不宜燥热,最适合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膳食为宜,同时还应多摄取新鲜的蔬菜水果。

在《素问·藏气法时论》中,“肾主冬……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孙升云解释,冬季阳气衰微,凑理闭塞,很少出汗,因此《素问》中建议减少食盐摄入量,这样可以减轻肾脏的负担,可以适当增加苦味食物坚肾养心。此外,可以多吃一些黑色的食物补肾,如黑米、黑枣、黑枸杞、黑豆、黑木耳、黑荞麦、乌鸡等。

很多人有疑问:冬天是否适合大鱼大肉进补呢?对此,孙升云表示,进补的度应该根据个人体质情况而定。对于一般人群来说,冬季为了保阴潜阳,可以吃谷类、羊肉、鳖、鱼等食物,适合热饮热食保护阳气。如果长期手脚冰凉,可以煲当归羊肉汤适当进补。不过,对于阴虚火旺的人不宜用太补的食材,否则火气越补越旺。对于有高血压等慢性疾病而又体质虚弱的人,可选择循序渐进的温补方式,例如想喝羊肉汤进补的,可以先喝一小碗,看身体是否有不适反应,如果有应立刻停止饮用;另外也可找中医根据体质给出个性化建议。此外,冬季喝茶宜喝温性的熟普和红茶,减少喝绿茶。

警惕冬寒加重原有疾病

他介绍,冬季是麻疹、白喉、流感、腮腺炎等疾病的好发季节,除了饮食运动锻炼外,还可以在医生指导下用中药预防,如大青叶、板蓝根对流感、麻疹、腮腺炎有一定预防作用。冬季由于穿衣较厚,运动不宜大汗淋漓,否则一出汗汗液闷在身体里,风一吹容易感冒着凉,这时候生活起居也要注意多开窗通风,老人小孩少去人多封闭的密集场所。

此外,冬寒时常诱发身体原有疾病,如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心肌梗塞等心血管、脑血管疾病,因此患者一方面要防寒护阳,注意保暖和四肢的保健,另一方面要按时服药,控制好基础疾病的病情,以免在冬寒下诱发加重。对于年老体弱的人士,在节气前后要注意保持情绪稳定,饮食适度,不吃过寒、过热以及不易消化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并且适时增减衣服,随时携带救急药物。

冬季保健六招

一,精神养生。冬三月,寻求精神安静,必须控制情志活动,切记大悲大喜,养精蓄锐。

二,起居调养。要早睡晚起,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穿衣要适度,过少过薄容易感冒;过多过厚导致凑理开泄,寒邪容易入侵。

三,饮食调养,宜滋阴潜阳。秋冬要注重养阴,不宜生冷也不宜燥热。可以吃羊肉、鳖、龟等食物,也适宜吃一些黑色食物养肾,如黑木耳、黑枸杞、黑米、黑豆、乌鸡等。手脚冰冷者可煲当归羊肉汤温补;阴虚火旺者不宜过补。

四,运动调养。“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这俗语说明冬季锻炼的重要性。冬季晨练不宜过早,要避免大风、大寒、大雪、雾露中锻炼,也不宜大汗淋漓。

五,防病保健。要注意预防流感、麻疹、腮腺炎等疾病,有心脑血管疾病、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患者要防寒护阳,避免受凉诱发疾病加重,同时也要按时服药控制好基础疾病。

六,应急药物要齐备。对于年老体弱的人士,在冬季要保证充足睡眠时间,避免情绪冲动,不吃过寒、过热及不易消化的食物,保持大便畅通,要随身准备好救急药物,以防不时之需。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任珊珊 通讯员周晋安

责任编辑:吴金明

相关阅读:
2018年东莞市足球联赛落幕 比赛吸引超200万人次关注 东莞环保局“利剑行动”现场查封严重违法企业12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