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新闻 > 正文

“双胍”类药物仍是“控糖”首选

糖尿病因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减弱引起,主要导致糖代谢紊乱,会伴有蛋白质、脂肪代谢的异常。目前,中国成年人当中糖尿病患病率为11.6%,相当于每十人就有一位患者。

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糖尿病的并发症。牛力介绍,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包括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眼病、糖尿病性血管神经病变等。因此,糖尿病一旦确诊,“控糖”就成了终生的“事业”。如何科学、规范地用药,是“老糖友”们必须掌握的生存技能。

“不少患者觉得‘二甲双胍’价格便宜,肯定副作用大、伤肝肾,这是一个很普遍的认识误区。”牛力介绍,根据中华内科杂志公布的“老年Ⅱ型糖尿病降血糖药物治疗路径”,糖尿病患者一线即首选治疗药物有三种,分别为二甲双胍、α-糖苷酶抑制剂、DPP-4抑制剂。在美国,二甲双胍更是被列为妊娠期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的B类药物。可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是经得起考验的,患者可放心使用。

老年人应适当放宽血糖控制指标

众所周知,空腹血糖低于6.1毫摩尔/升,餐后血糖低于7.8毫摩尔/升,为血糖的正常水平。然而,考虑到血糖处于不断波动中,一次两次血糖“超标”,并不能作为诊断糖尿病的依据。

什么情况下可以确诊糖尿病呢?根据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在出现糖尿病症状的前提下,随机血糖水平高于11.1毫摩尔/升,或空腹血糖高于7.0毫摩尔/升,或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高于11.1毫摩尔/升,即可诊断为糖尿病。

武汉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主治医师梁超介绍,临床上,约1/3的患者空腹血糖高,约1/3的患者餐后血糖高,还有1/3的患者两者都高。单纯空腹或餐后血糖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或两者都达到诊断标准,都可诊断为糖尿病。但是一般单位体检时往往没有检测餐后血糖,导致不少糖尿病患者漏诊。

那么,“控糖”是不是必须追求餐前6.1毫摩尔/升、餐后7.8毫摩尔/升这一硬性指标呢?牛力坦言,答案是否定的。日中则昃、月盈则亏,血糖控制过度,就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发生低血糖风险。而对老年人来说,低血糖风险甚至不亚于高血糖带来的危害。

梁超介绍,每一位患者均应结合其年龄、病程、合并症、并发症、发生低血糖的风险,制定个体化控糖指标。年轻的糖尿病患者或者妊娠糖尿病妇女应该争取做到完全达标。50到60岁的病友,空腹血糖控制在7.0毫摩尔/升以下,餐后血糖控制在8.0毫摩尔/升以下即可。60岁以上老年人,则应进一步放宽标准,由医生综合评估后确定一个科学的防控指标。

糖尿病患者每年查一次眼底

糖尿病患者可并发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性白内障、神经麻痹、干眼症、葡萄膜炎等眼病。其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会严重影响视力,为欧美各国致盲眼病的首位,我国近年来发病率也有逐年增高的趋势。

武汉市中心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李双介绍,研究显示,患糖尿病5年内,40%—50%的患者会发生视网膜病变;患糖尿病5—10年,50%—50.6%的患者会发生视网膜病变;患糖尿病10年以上,并发视网膜病变的比例高达69%—92%。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常表现为缓慢的视力下降,而老年人往往认为‘老眼昏花’是正常现象,对此掉以轻心。”李双介绍,正常情况下视网膜平整、服帖,发生严重病变时则皱皱巴巴扭成一团,形成视网膜脱离。发病早期,可通过用药、激光等手段进行干预,避免病情进一步发展。到了晚期,则治疗十分棘手,患者最终可能因眼底出血或视网膜脱落导致失明。

考虑到视网膜病变早期症状不明显,李双建议糖尿病患者一经确诊,每年接受一次眼底检查,发现异常及时干预。此外,患者严格控制血糖、血压、血脂,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节食、运动、避免肥胖及减少压力,均有助于控制糖尿病并发症。

相关阅读:
网红药芬太尼监管严格难接触 入围“中国网事感动2018”年度候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