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新闻 > 正文

“锹王”廖理纯:8年组织志愿者荒漠植树100多万棵

原标题:“锹王”廖理纯的绿洲梦

2010年,廖理纯从自己创办的企业辞职,投身公益事业。近8年来,他成功组织341批志愿者,在荒漠上种下100多万棵树苗。新京报记者王飞摄

2010年,廖理纯从自己创办的企业辞职,投身公益事业。近8年来,他成功组织341批志愿者,在荒漠上种下100多万棵树苗。 新京报记者 王飞 摄

53岁的廖理纯有很多头衔,北京市第十一届政协委员、北京市第十二届人大代表,中国墨子协会副会长等,但他最中意的称呼是“锹王”。

这是参加廖理纯举办的植树活动的志愿者们给他起的绰号,因为他是团队里用铁锹铲土最快的人。

2010年,廖理纯从自己创办的企业辞职,投身公益事业。他在距离北京最近的沙源——浑善达克沙地和河北张北县建立绿化基地,每周带领志愿者前往两地植树。

廖理纯个头不高,方脸盘儿,小眼睛,他常调侃自己,拿起铁锹,他就是一个朴实的老农。

近8年来,他成功组织341批志愿者,一万两千多人次参与植被维护,在沙土飞扬的荒漠上种下100多万棵树苗。这个数字,还在增长。

锡林郭勒之旅

回顾廖理纯早年的人生经历,用成功的企业家概括并不为过。

他出身北京知识分子家庭,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4岁任联想集团广州分公司经理,一年卖出上千台联想电脑,是华南地区的销售一把手。

4年后,廖理纯拥有了自己的公司,主攻研发和销售计算机的管理、研发系统。

廖理纯说,公司每年都能创造上亿元销售额,最高纪录突破7亿/年。

在他持续攀登事业高峰的而立之年,一次锡林郭勒之旅改变了他的人生目标。

廖理纯告诉记者,在随团去内蒙古锡林郭勒考察期间,他参与了一群国际志愿者组织的恩格贝(库布齐沙漠腹地)植树活动。

三天的植树活动中,十几个来自日本的志愿者拿着铁锹挖土,剪枝,浇水,除草,一声不吭,一干就是八小时。

“他们挖坑有近一米深,一天能种70多棵树苗,非常专业和迅速”,廖理纯第一天勉强种了40棵树,第二天就有些体力不支了。

“看到外国人在我们国家的土地上植树,而且比我们做得好,我心里别扭”,廖理纯说,他带着这份惭愧和不服回京了。

从那以后,廖理纯每年都参加恩格贝的植树活动,跟着国际志愿者学习种树。他了解到,在这批志愿者多年的努力下,恩格贝地区的降水量从几十毫米上升到300毫米,这里还获得了国家4A景区的称号。

他被这些陌生人的理想主义的行动感染,逐渐减少了在公司忙碌的时间,计划踏上另一段旅程。

人生就像撕台历

廖理纯的办公桌上有一个“人生倒计时”的台历,11月16日,台历上四个白色正方形卡片上写着“9217”天的数字,按照76岁的平均寿命计算,代表他的生命还剩下9217天。

2004年,他的高中同窗肝出血去世,帮忙料理后事时,他看见朋友骨灰中的一小撮白骨,忽然真正意识到生命的有限,心里一阵惶恐。

他想起外公说过的一句话,人生就像撕台历,每个人只有3万多天的台历,撕掉这页,便再无今日。

“那我希望自己往后每撕完一页的时候,都能确定我这一天是充实、精彩的”。廖理纯即刻为自己做了一份生命倒计时台历。

从那之后的五年间,廖理纯去了塔克拉玛干沙漠、巴丹吉林沙漠等中国八大沙漠,向附近村镇的居民了解沙漠的演变和现状。

每到一处,他在沙中挖一米深的沙坑,看是否有湿润的沙子,以证明地下是否有水。

“大部分沙漠地带都可以种树”,考察后,他得出结论。

数据显示,中国是世界上沙漠面积较大、分布较广、沙漠化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中国沙漠化面积在不断扩展。自2000年起,北京的沙暴天气平均在12次/年。

“我是学理工科出身,知道办企业,搞科研,国家不缺人才,帮助残障人群也有很多人在做了,唯有植树造林,自愿参与的人寥寥无几,那我偏要试一试。”

2010年,廖理纯从自己创办的企业辞职,正式投身公益事业。他在距离北京最近的沙源——浑善达克沙地和河北张北县草原建立绿化基地,每周带领志愿者前往两地植树。

8年种下100万棵树苗

“我们正式起航,关舱门,飞机起飞。”

11月9日中午,一辆载有39人的蓝色大巴车上路了。它从北京开往河北省张北县馒头营村。

廖理纯身穿黑色羽绒服,拿着话筒,站在一车人的最前端,声音高亢。

这是今年廖理纯组织的绿色志愿团队最后一次前往沙地植树。11月中旬,内蒙古高原的土地很快就会上冻,直到次年4月底才会化冻。

每次出发,他把运载志愿者的大巴车比作一架飞机。因为200多公里的路程中,他们要从海拔几十米上升到1000多米。

4小时的车程中,廖理纯一刻不停地给志愿者讲解我国土地生态环境的恶化形势,“中国土地沙化非常严重,每年沙漠吞噬的面积相当于一个县,今年,内蒙古那边又消失了几个湖……”

按照志愿服务规定,每批次植树活动一般为两天,每天6-8小时,每周举行一至两次,团队报名优先,食宿等由廖理纯和他带领的5人团队策划安排,费用也由廖理纯一人承担。

他的用意很简单,为了植树,更重要的是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荒漠化概念和植树的技能,让大家主动参与到保护环境的行动中。

志愿者王亮深有感触。第一次种树,他觉着能把树苗栽到土里就算成功,廖理纯经过他身边又折回,拿起铁锹,在王亮的土坑里铲下去,一锹土是他的三倍。

“种植要求挖的坑宽40厘米,深60厘米,树苗根扎得深,才能吸收充足的水分。”廖理纯解释。

种植的树木有樟子松、落叶松、云杉、杨树、榆树等,均属于乔木类,适合寒冷和盐碱地种植,存活率为95%。

廖理纯时常站在自己种植的树苗旁合影留念,低矮的杨树苗刚与他齐腰。他希望记录树苗成长的轨迹,“就像陪伴孩子一样,自然不能错过它的青春期”。

廖理纯还要挨个检查新栽种的树苗,他来来回回地走,黑色软底皮鞋平均每年换一双。

坚持了八年,廖理纯已经带领志愿者在内蒙古和张北县两地8000多亩土地上种下100多万棵树苗。

近四年,雨季来临时,廖理纯种植的榆树林和杨树林周边的雨水量明显多了近百毫米,降水的次数也由一次增加到五次。

“理想主义者”

2010年,廖理纯将第一个绿化基地定在了距离北京200公里之外的沙源地——乌合尔沁敖包林场。他向当地牧民租用了800亩土地,又从辽宁的樟子松培育种植中心陆续运送了上万棵树苗到林场的苗圃中。

头两年,每隔三米一棵的绿苗很快冒出挺拔的新枝叶。远远望去,黄土地上星星点点的绿意,愈加浓密。

“原来种树挺容易”,廖理纯计划,要以每年一千亩的增量扩大种植面积。意想不到的“灾难”却接连发生了。

第三年开春,因为头年没怎么下雪,雪水融化量少,树苗没能及时解冻,冻死上万棵,廖理纯因此和志愿者念叨了一年,“明年要早一周来浇水”。

2015年冬天刚过,他注意到自己的林地周边多了百十只野生狍子的身影,有狍子咬坏了他圈地用的1米8高的金属围栏,钻进树丛里啃食树苗的枝叶。

“被咬烂的枝叶是无法再正常生长的,只能重新栽种”,他气得直跺脚。

事后,廖理纯出钱加固围栏,又雇用一批牧民在冬天上冻期帮忙看护这些小树。

还有过度放牧的人为破坏因素。牧民的牛羊偶有误闯廖理纯的种植场地,小半天便将枝干上的树叶全啃没了。

他跑到村委会、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寻求帮助,得到官方的肯定和支持后,树木被破坏的事情慢慢有了好转。

八年间,廖理纯建立了浑善达克周边和张北两个绿化基地,总投资两千多万元,百分之七八十来自个人积蓄。

如今,在浑善达克沙地上,4米高的杨树和榆树绵延千亩,原先光秃秃的沙堆里有了绿洲的雏形。

廖理纯没有设想种树的结果,他的美好愿望是这样一个过程,全中国有三百万平方公里的荒漠化土地,我多带一个人去种树,就会有多一个人可能成为对抗荒漠化的“种子”。有朝一日,如果全国人民每人每年都能参与种活一棵树,只要60年,荒漠化土地就会消失。

志愿者王亮并不能完全理解廖理纯这样的“理想主义者”,但他见过廖理纯在沙地干活的场景,这个被大家称作“锹王”的男人,总是埋头卖力铲土,嘴里哼着那首《我和草原有个约定》,“我和草原有个约定,相约在寻找共同的根,如今依偎在草原的拥抱,就让这约定凝成永恒”。

广医二院番禺院区明日慢阻肺义诊 网友评“十大最难吃蔬菜” 第一名营养价值却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