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新闻 > 正文

草原保护项目变成“生态杀手”?专家:功大于过

原标题:草原保护项目变成“生态杀手”?专家:保护措施功大于过

近日,一篇题为《内蒙古部分草原保护项目竟变“生态杀手”,生物多样性减少》的报道被多家网络媒体转载,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文章着重指出,内蒙古牧区日益增多的高产饲料地逐步蚕食当地草原,过度的网围栏建设阻断了生物链,致使草原的生物多样性减少。

近几年来,内蒙古自治区的草原生态保护和畜牧业现代化发展取得了成绩、实现了突破,那么报道中指出的问题在当地是否存在,多个草原保护项目是否真的已经演变为“生态杀手”?科技日报记者就此问题在内蒙古多地进行走访调查。

网围栏真的能够阻断生物链?

在内蒙古草原上,很多地方可以见到由十几公分见方、高0.9-1.2米左右的水泥柱或角钢、木桩与铁丝共同构成的“丝状墙”,将草原划分成区,即网围栏。而网围栏是怎样的一个存在?草原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真的要归咎于它吗?

内蒙古农业大学李青丰教授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网围栏建设在草原的某些点上对生物链产生影响是客观存在的,但仅是个别现象。网围栏建设在保护草原生态、减少牲畜放牧压力、维持草地生态健康方面功大于过,且必不可少。”

1984年,内蒙古在全国率先实行了草畜双承包责任制。“与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同的是,草原双承包责任制是由草场和牲畜组成,简称‘草畜双承包’,”自治区农牧业厅草原处副处长王坚强调说:“草场承包到户之初并没有网围栏,但是牲畜随处走动、草场有界,放牧无界,牲畜吃草场大锅饭,养殖大户吃小户,有畜户吃无畜户的现象随处可见,任由发展,承包责任制就是去了意义。”

基于这一原因,我国综合国内草原牧区实际、总结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经验,于本世纪初开始推行牧区网围栏建设,并将此确定为国家政策。王坚说,内蒙古近十几年来生态的恢复与网围栏的作用密不可分:“草畜平衡,划区轮牧、休牧、禁牧是我们恢复草原生态的重要手段,而开展这些工作,都要由网围栏作为基础,也就是说,网围栏不仅是每户牧民家庭财产的分界线,也是划分生态保护区的重要标界,不可或缺。”

记者在自治区农牧业厅见到了一份题为《呼伦贝尔草原黄羊减少原因分析》的报告,报告指出,我国境内草原上的黄羊数量减少是事实,但并不是“几乎没有”,阻断黄羊等野生动物在中蒙两国自由迁徙的屏障,不是当地建设的畜牧业生产网围栏,而是国家在中蒙俄边境修建的高标准边境围栏,边境国防围栏有效提高了边境国防安全水平,并对于国外动物疫情向我国境内的传播蔓延起到了积极的防范作用。

数据显示,内蒙古确权草原面积11.4亿亩,其中建有网围栏的草原面积4.6亿亩,占草原面积的41%。中国科学院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的专家表示,网围栏建设不仅不会严重影响生物多样性,相反会在草原生态保护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由于网围栏并非网状而是条状,它对植物花粉传播等生物现象的影响微乎其微,它就像农田的垄沟,而不是生态杀手,围栏建设还要根据实际需要进一步加大。

高产饲料地是人工草地

也属于草原

《报道》称,内蒙古草原上的高产饲料地正在蚕食草原,对此,记者专门走访了内蒙古东部几个旗县。以赤峰市东北部的阿鲁科尔沁旗为例,草原面积1560万亩,获国家审批的人工草地面积仅60万亩,旗政府副旗长裴焕斌为记者算了一笔账:以5亩人工草场产出的青储饲料养活一头育肥牛计算,全旗仅人工草场就可育肥十万头牛,而天然草场远远达不到这种饲养效率和产出。

裴焕斌补充说:“我国《草原法》有明确规定,为了提升草原畜牧业产出,各地可在具备水原条件的草场上发展高效人工草场,内蒙古的人工草场主要种植青储玉米、紫花苜蓿、燕麦等高效优质牧草,极大提升了全区畜牧业产出效率,正因为有如此的小投入、大产出,国家才会出台此政策。”

在自治区农牧业厅,王坚向记者着重说明了“高产饲料地”这一概念:“弄清楚这一问题,首先我们要站在科学的角度明确一个概念,高产饲料地并不是农田,而是人工草地,也就是说,它的本质是草原而非耕地,人工草地也会形成自己的生态系统,并逐步融入草原的大生态。”

记者了解到,多年以来,从国家到内蒙古自治区各级政府,对于人工草地的建设始终坚持 “小开发、大保护”的原则,全区人工草地面积始终控制在5000万亩左右,仅为全区草场面积的4.3%,远远低于国际上发达草原畜牧业国家人工草地占比百分之几十的水平。

对于全区各地存在的私自开荒草原种植经济作物的现象,内蒙古政府相关部门并不否认。“由于牧民的逐利心理,这种现象确实存在,但是远远没有发展到大面积蚕食草原的程度,”王坚说:“近几年,我们各级草原监管部门通过普法宣传教育和加强草原执法监管工作,这种现象已经得到了有效遏制。对于破坏草原生态的行为,政府是零容忍的。”

记者在自治区政府看到了一项数据统计:2017年,全区草原植被平均盖度为44%,比2000年提高了14个百分点;重度退化草原面积减少了2200多万亩,多年生牧草比例较2000年平均增加了13%,其中草甸草原增加4%,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增加17%。目前,内蒙古草原生态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半数以上草原生态明显好转,恢复至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水平。

李青丰告诉记者:“各类草原保护项目都是国家以‘人与自然高度和谐’为根本制定出的战略性举措,内蒙古的生态建设成就足以说明,各项保护措施的功远远大于过。在不断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各级政府要始终继续保持国家政策落实不走样,而国家对于这项战略的改进和提升,也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张景阳)

来源:科技日报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张申

相关阅读:
牙膏止血到底靠什么?云南白药两次回应未提及 男孩手机被父母没收2次跳江轻生:被救后称还要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