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产科医生谈剖宫产:最怕听到“这是我的权利”
“剖宫产的风险和创伤,要远远大于自然分娩。从医生角度来说,我们绝不会选择弊大于利的方式。”
医院妇产科指示牌。新京报记者郭宝婷摄
文|新京报记者郭宝婷
10月12日,一段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医生遭产妇家属殴打的视频在网上引发了广泛关注。
视频背后的故事是:44岁的产妇孙某因“停经37+2周,发现血压升高7年”转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医院诊断结果为慢性高血压合并妊娠,无明确剖宫产指征,可进行产房引产。
转入该医院8天后的9月22日,孙某仍在待产,已超出预产期。其丈夫郑某担心妻子身体,前后两次询问能否进行剖宫产手术。当晚值班的产科医生赫英东给出答复,产妇的条件可以自己生。因医院拒绝给妻子做手术,郑某对妇产科赫英东等三名医生大打出手。其中,赫医生被打到眼眶骨折、下颌骨骨裂。
视频传出后,多数网友都表达了对暴力的愤怒。但同时,也有另一种声音出现:难道产妇对自己的生产方式没有选择权吗?
进行剖宫产到底是不是一项可以自由选择的权利?有数据显示,自1985年起,国际医学界普遍认可的理想剖宫产比率是10%-15%。世界卫生组织曾在2015年发布声明强调:“当符合剖宫产医学指征时,剖宫产可以拯救生命。要确保向有需要的妇女提供剖宫产,而不是一味关注实现任何特定的剖宫产率。当它的实施没有医学上的必要性,会导致妇女和婴儿面临短期和长期的健康风险。”
医学上对剖宫产有严格规定,只有出现胎位不正、胎儿缺氧、多胎妊娠、羊水过多、胎心异常、盆腔太小或产道狭窄等,宫内情况不容孕妇自然分娩、危及到产妇及胎儿安全的状况,才是符合剖宫取胎的临床指征。
新京报记者采访到公立医院的三位产科医生,他们讲述了各自的经历,以及产妇们对生产方式的误解。
以下是三位医生的口述:
“剖宫产的风险和创伤,远远大于自然分娩”
妇产科首先是保证产妇安全的地方。做剖宫产要看指征,这是保证产妇安全最重要的条件。剖宫产的风险和创伤,要远远大于自然分娩。我从业20年,从医生角度来说,我们绝不会选择弊大于利的方式。
我们不可能不分青红皂白就给你剖了。孕期37周时,医院会给产妇做一次适合生还是剖的分娩评估,每个人身体条件都不同,要分别分析。我们的出发点和底线就是安全。我们都会在前期就告诉产妇,生产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现在这一步鉴定说没有剖宫产指征,最后结果不一定。产程还要往下走,可能会出现产程中的指征,比如胎心不好、产程停滞,就会变成需要剖宫产。往往这时候就有人误解,“那你怎么早不让我剖?”我们也挺无奈的。
我遇到一个产妇,身体一切指标都符合顺产要求。但临产的时候她害怕,开始闹情绪,满地打滚,翻来覆去,哭着闹着要求剖。这种状态,我们想给她做检查都做不了,连胎心都听不了。事实上她的产程进展得很好。
这是她的第一胎,我们都想让她生好。所有人都哄着她,安抚她。
我跟她说,“行,行,你不是有剖的想法吗?咱们先去手术室”。我们推她进去的时候,悄悄把待产包准备好,助产士也来了。她宫口全开,靠自己的力气顺利产下宝宝。其实我们做事,都是有计划的,不可能心里没数。
她生完孩子以后,特别感激,还和我们道歉,说不该胡闹。有时候产妇的情绪确实控制不了,我们只能步步退让,但退让也是有底线的,那就是保证产妇的安全。
很多人没意识到剖宫产的风险有多高,误解太深,以为剖宫产手术就半小时的事,能有什么问题。其实,即使技术再成熟,任何手术都有引发并发症的风险,不是医生技术好不好的问题,而是个体差异带来的。
现在更大的一个风险是做过剖宫产的产妇想生二胎。一个闭合的脏器,开了个口子再缝上,再生一个宝宝的风险非常大。二胎刚开放不久,这方面知识大众懂得太少了。
从非孕期开始就要做评估:子宫能不能耐受宫缩,瘢痕情况、胎盘大小、年限间隔长短、第一胎是否有难产,还有最关键的,医院是不是有随时就地剖宫产的条件。以前做过剖宫的产妇还想生,当然也不是做不到,但不是所有人都适合。
我就遇到产妇第一胎自然分娩,很顺利。第二胎按说问题也不大,可是我们发现她肚子里长了个十几公分大的肌瘤,跟孩子的头一样大,恰恰就在骨盆腔里边,让孩子没路可走了。所以即便她第一胎是生的,第二胎也只能剖。
在产科,我最抵触的一句话就是,“这是我的权利”。我们不是要压制女性的选择权,我们只想要产妇安全。没有安全,还谈什么权利呢?
“不可能为了达成指标,就拒绝做剖宫产”
我们医院没有顺产率指标的限制。顺产率会统计,但不可能为了达成指标拒绝给产妇做剖宫产。世界卫生组织前几年有过要求,警戒线是15%,但实际是控制不了的。医生没有指标压力,我们都是按指征,该剖就剖。
我们妇产科每个月的剖宫产的比率是20%多,经常浮动。有时候来的产妇都挺健康,剖宫产率就在21%,但也有超过30%的月份,赶上了而已。
北大第一医院那个案例,应该是高危产妇转会诊的案例。造成高危妊娠的因素很多,比如年龄小于16岁或大于35岁、有过异常生育史,或者有胎位、羊水、骨盆等问题,以及心脏病、贫血等妊娠合并症。我们这里的话,会组织专家会诊,如果确定一名产妇是高危产妇,就会让她转移到资源最完备的北医三院。
北大医院的事情一出,有知名人士在网上发帖子说,自己老婆有哮喘,公立医院肯定不给剖,所以特地去私立医院生小孩。我对他这个说法完全不认可。每个产妇有什么病、身体什么条件、会不会影响生产,医院都会做评估。还有人说,别下半年去医院生,剖宫产的名额在上半年都用完了,这是不可能的,这是外界对妇产科的巨大误解。
现在我们医院里的产妇,要求自然分娩的越来越多了,因为不少都想生二胎,有剖宫产的风险意识。不少地方医院,随随便便就给产妇做剖宫产,产妇想生二胎的时候发现生不了,又跑到北京的大医院来。要知道,子宫上有瘢痕,再怀孕时有瘢痕部位妊娠的危险,也就是孕囊长到剖宫瘢痕上,跟宫外孕似的,有的都长到膀胱上了。想再生,承担的风险太大了。
从科学意义上来说,剖宫产的风险大到像给产妇埋了个雷,对医患之间其实也是个考验。
“好刀好口不如不剌口”
1975年,我在辽宁锦州的一个厂里的职工医院当产科医生。在我们那小地方,我也算有名的产科大夫了。前几年退休了,被返聘回来在门诊值班。
我刚参加工作那会,医院里还不怎么做剖宫手术,都是产妇自己生,什么状况都有。
有孩子生出来手骨骨折,一抬他的胳膊,便耷拉下来,神经受损伤了。这是因为孩子太大,八斤多,生的过程也费劲,产生了窒息的情况。后来我们剖宫产的指征放宽了一些,这种情况放到现在肯定是要剖的。
最开始的时候,基层医院想给产妇做手术,家属都不同意,他认为医生是故意为了赚钱才做手术,或者是为了练技术。
在职工医院,晚上就一个助产士一个医生,决定权就在医生手上。有一次,晚上8、9点的时候,有个产妇待产,到后半夜3点,孩子还没出来,她很着急,喊着“我要做手术”。这个产妇有点特殊,是我们副厂长姐姐家的,特意托了我爸爸和镇长带过来,让我好好照顾。当时她家属拉着我的手说,“大军啊,求求你了,你就给做手术吧,这孩子太金贵了”。当时我还年轻,现在想起来冒傻气啊,我跟他说,“放心吧,(我心里)有底”。
其实我也没啥底,但综合看一下,产妇的身体条件各方面能自己生。配合她一步一步往下走,最后特别顺利,孩子大人都好。
也有那种家属,嚷嚷着要做手术。等到产妇宫口开3、4指的时候,我跟他说,产妇可以自己生,他就回我,“你能保证吗?”其实没有医生能保证任何事,我都是先观察产妇两个小时,到她宫口开3指,还要再看两个小时,这样两小时两小时地观察,可能下一个两小时,结论还会变。家属在外面等着不知道,很难解释。
有时做了手术,跟家属描述病情也很困难。手术当中可能发生的状况太多了,像麻醉意外、术中出血、羊水栓塞等等。有的孩子生出来前一刻胎心和各项指标都很好,结果刚做完手术就抢救,不可控因素太多了。
有一回大年初九,我值班时来了一个产妇,一检查,发现胎心很弱,我赶紧让她去锦州市妇婴医院做手术。她去大医院看了,B超显示没什么问题,又回来找我。
其实胎心有异常的话,是一定要尽快结束分娩的。从宫口开3指,到开10厘米,自然分娩需要几个小时。对这个产妇来说,孩子会承受太大压力,有窒息危险。所以我当即判断,给她做剖宫产。孩子出来以后确实虚弱,我们立刻抢救。我当时那个紧张啊,好在抢救成功了,孩子和大人都非常好。这个也要归功于麻醉师配合得好,当时还没现在这么高级的设备,麻醉师的插管非常到位,这场手术不是光我一个人水平高就能完成的。
最后他们家非常感谢我们,我记得太清楚了,给我们每人送了一袋康师傅方便面。
这么多年,我遇到过太多状况了。比如胎位是臀位的,必须剖。孩子特别大,得先抠出两只脚,再一点点拽,拽不好就会骨折,挺吓人的。我们都是随时在观察,如果有情况,肯定会急诊救助,该剖肯定会剖的。有时指征比较弱,比如胎心弱下来,给产妇吸氧之后又缓过来了,就还按原来的计划往下走。没特殊指征,试产又没出现状况,就会走阴道生产。要知道,做剖宫产手术,就会有术口,有瘢痕,会让产妇承受各种并发症风险,以后得子宫内膜异位症都有可能。
我们的心情其实和家属是一样的。医生不给做手术,肯定是为产妇好,好刀好口不如不剌口啊。
责任编辑:刘光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