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市民反映,武汉街头的绿化景观变得大气、漂亮了。在团结大道、杨春湖路、欢乐大道、罗家港路沿线,栾树、香樟、重阳木等树木高大笔直,整齐划一,平均“身高”达6-8米,提升了城市颜值。
这些大树苗木来自哪里?采购这批树木的武汉市花木公司采购部部长沙飞称,均是从江浙引入。
大型苗木从外地引进的做法并非个例。日前,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为迎接2019年世界军人运动会,去年冬天起武汉市年植树近20万株,补植和更换行道树3.2万株。新栽的大树中六到七成为“外来户”,其中又以江浙地区居多。为什么不就地取材起用本地苗木,反要远赴江浙采购呢?
找出200株高度一致,分支点一致的香樟,难吗?
在武汉非常难
武汉花卉苗木产业规模不小。据市园林和林业局统计,武汉市花卉苗木产业面积达32.39万亩,从事花卉苗木生产经营企业有1220家,花卉苗木产业主要集中在江夏、黄陂、新洲、蔡甸等新城区。
“规模虽大,但能赚到钱的企业并不多。”市园林和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市过半的苗木基地平均亩产值在3000元以下,平均亩产值2000元以下的占到26%。
“从30多万亩的苗木中找出200株高度一致,分支点一致的香樟,你认为难吗?”武汉市林业科技推广站站长程维金说,这道简单数学题背后正是讲出了武汉工程苗木发展的困境。
如果从数学概率的角度来看,万里选一,一点都不难。但从武汉的实际情况来看,非常难。程维金分析,武汉苗木产业信息化发展程度低,各苗木基地的种植状况没有联网,你不可能挨家挨户去找。即便一家家去找,也很难找到。
本地苗木发展和市场需求“错位”
武汉工程苗木产业显得“慢一拍”
“工程苗木需要5到10年的培育期,若不及时跟上市场步伐,很可能再也难以赶上。”市园林和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武汉的绿化水平正在向一线城市看齐,10年前,胸径12厘米的苗子被认为规格“非常”大,行道树上用得很少,基本都是截干苗。而现在,对行道树苗的树形、树冠、胸径等要求都非常高,使用胸径达15厘米的苗木已司空见惯,而且还要求是全冠苗。
正是这种本地苗木发展和市场需求的“错位”,使得武汉工程苗木产业总显得“慢一拍”。程维金称,工程苗在上世纪90年底开始迎来大发展,整个市场以国土绿化用苗为主,选苗看中根和杆,对冠并不讲究。江浙人抢占了先机,以量取胜,培育了大量速生、独杆苗木,赚得市场第一桶金。此时,武汉的苗木市场还处于培育期,看到江浙一带种苗木赚钱后,不少小型企业和农民开始跟风进入市场。
市场风云变幻,待小树初长成,本应迎来收获期时,苗木市场又于2015年左右开始了以冠为主的新时期。
“江浙企业在苗木品种上也占据主导地位。”市园林和林业局相关负责人称,桂花、紫薇、银杏、红叶石楠等都曾在市场上大火过一段时间,但它们也都不同程度地在几年内经历了价格由高走低的“过山车”,如果农民看到市面上某个品种好卖就跟风种植,很可能亏损。
武汉苗木产业若想弯道超车
需尽快建立标准化基地和运输流程
武汉的苗木产业如何能弯道超车,在困境中突围?记者发现,各方正在积极建议和尝试中。
正在忙着更换秋季花卉的汉口火车站绿化提升改造工程现场负责人袁杰称,武汉苗圃产业若想弯道超车,需尽快建立标准化基地和标准化运输流程。
沙飞建议,武汉苗木产业需抓住机会,从建设标准化基地开始,在树冠造型上精益求精,密切关注市场动向,布局彩叶、花镜、水生植物等特色苗。
市园林和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也开出“药方”:学习江浙等地的经验,武汉苗木在标准化生产的基础上要注意精品苗木的生产,通过提高苗圃土壤肥力、降低栽植密度、加强整形修剪等技术措施。同时,加强乡土树种选育工作,开展对朴树、柞树、三角枫、榉树、榆树、重阳木等树种选育。
他表示,初步预计武汉未来几年还有百亿元的工程苗木需求量,职能部门也将主动作为,目前正在组建武汉市花卉协会,开展新品种选育工作;通过建设大型花卉苗木交易市场和信息交易平台,如花木易购、花博园电子交易平台、武湖绿创空间等,促进线上、线下互动融合交易平台建设。
同时,鼓励企业尝试多功能苗圃转型,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开展以森林康养为核心内容的郊野公园等生态游项目,举办苗交会、迎春花展等节庆活动,并在此基础上,打造华中地区最大电子交易平台、最大交易展示市场、武汉市乡村振兴样板,以助推武汉市花卉苗木产业发展。
记者王亚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