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新闻 > 正文

媒体谈史润龙造假背后真问题:网站要流量不顾真假

原标题:红星锐评丨“神秘男子史润龙”造假背后的真问题

来源:“红星新闻”微信公众号

“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多家企业董事长,某互联网经济研究中心处长……”近日,神秘男子“史润龙”在网上频频引发关注。

9月7日,新华网发布声明称,有人假冒其名义发布《新华网评:“扶贫英雄”史润龙扶贫金句引发的社会思考》。

9月10日,济南公安局市中区分局发布通报,史某龙系山东济南人,2001年8月出生,为满足个人虚荣心才编造各种头衔,并虚构场景在网上进行发布,造成恶劣社会影响。

就目前公布出来的细节来看,“扶贫英雄史润龙”漏洞百出,稍微具有一点常识和求证意识,就很难让其蒙混过关。

在相关网文中,这位“出生于1998年”的青年才俊,从18岁继承家业担任董事长开始,先后担任多家企业创始人、董事长。但这些炫目的“成绩”稍加核实就可以证伪。

对比一下“史润龙”与外国政要的合影,可以发现很明显的PS加工痕迹。而查询一下“史润龙”提到的一些信息,也不难发现全假不真。

让“史润龙”陷入漩涡的是“新华网评”。这篇文章的标题是《新华网评:“扶贫英雄”史润龙扶贫金句引发的社会思考》,文章有电头、有署名,看似与新华社电稿高度相似。但只要稍微去新华网查询一下,自然就会知道真假。

一事当前,先问真假,这是很多人的口头禅。可这件事,根本看不到应有的求证意识。

这个责任不能完全推给“吃瓜群众”,普通网友可能没精力没能力也没有兴趣去求证,即便生疑也只是“呵呵一笑”。但是,任何一种传播,都是通过渠道实现的。而渠道有求证和审核职责,何以也是集体失明?其中一些媒体的“流量心态”值得重视。一个典型,就是只求流量、不顾真假。

一些媒体通过低成本的转发、复制、洗稿甚至编造,成为了“大号”,掘得了真金。一个价值观扭曲而且没有有效制衡的空间,一定会出现“破窗效应”。

当一条热闻出现后,一些网站、公号、APP纷纷转发,有的甚至以抢在别人前面而沾沾自喜、自我吹嘘。这就是“流量心态”,只要流量,不顾真假。

在“扶贫英雄史润龙”事件中,有的网站声称是后台程序自动抓取,有的网站解释转载自其他网站,有的网站表示发布在读者来稿栏目……或是事实,可一直被视为媒体精神之一的求证意识,又去了哪里?

很多假新闻的发生,都经历了这样的程序:一开始出现在自媒体,然后被一些网站转发,其他网站再转这些网站的内容,这些网站又把消息来源改成其他网站——“交叉感染”之下,最后谁都没有责任?

这才是“扶贫英雄史润龙”造假背后真问题。

如果这种不顾真假的“流量心态”得不到遏制,我们只能处于一次次反转之中。

这种“流量心态”,与“当网红、做大V、挣快钱”的社会心态一脉相承。任其泛滥,理想和节操,将会成为真正的奢侈品。

END

文丨毛建国

相关阅读:
自称富翁和哈佛天才 被新华网举报的史润龙是谁? 网秦创始人带着黑衣人到公司开董事会 被指非法